首页 | 媒体聚焦 | 西湖自然山水 | 三面环山一面城 | 两堤三岛 | “西湖十景” | 西湖文化史迹 | 西湖特色植物 | “世遗”中国面孔
  当前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1年专题>>千年梦圆 杭州西湖成功申遗>>“西湖十景”>>  

三潭印月

2011年06月21日 16:52:32 星期二  杭州网

 
鸟瞰三潭印月 作者:孙小明、麻剑辉

“三潭印月”是南宋“西湖十景”之一,在西湖外湖西南部的小瀛洲岛及岛南局部水域,是著名的水上园林景观,范围约7.67公顷,以月夜里在岛上赏月、塔、湖的相互映照,引发禅境思考和感悟为主题。

 该景观单元原指北宋时西湖中为限定水域禁植区所立的三个标志石塔、与湖水和明月共同构成的相互映衬的景观,宋后三塔废毁,随历代西湖疏浚工程的开展和堤岛格局沿革。在明代演变为水上园林小瀛洲岛及其南侧湖面上的三塔景观,该景观在清代康乾年间(17—18世纪)经重点维修,留存至今。

观赏特征

该景观单元是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观赏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代(17世纪初)定型的田字形园林平面格局,呈现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独一无二水景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二是全岛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的传统植物品种与楼台亭阁构成了四季色彩绚丽的景观,与岛内岛外水光云天相映,象征了神话中的蓬莱仙岛。三是以月夜“三潭”点烛之景,触动天月、水月、塔月与心中之月交融辉映,引发富有禅境以为的心性关照和人性感悟,并激发和寄托了“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之情,“三潭印月”因此成为杭州西湖景观最经典的标志。

景观单元

该景观单元有景点和景域组成,景点包括:明代(17世纪初)成型的小瀛洲岛田字形园林格局以及水中三塔,清代(17—18世纪)始建的楼、台、亭、轩、廊、桥、碑刻等系列园林建筑和构筑物,柳、荷、枫、木芙蓉等传统植物景观,岛中池水中的观赏鱼群;后者包括:外湖水域及其四面环湖景观、湖中湖心亭、阮公墩二岛、苏堤、孤山等。

小瀛洲岛园林格局

小瀛洲岛由中心岛和圆环外堤构成基本框架,堤岛间围合为湖中湖,外堤通过十字交叉的南北和东西向交通与中心岛相连,形成了全岛“田”字形的整体格局。其中,中心岛略呈南北向长的长圆形,面积为2446平方米;环状外堤周长约928米,宽约26米。该岛的南北轴线是主轴,由桥、廊串接的系列建筑组群构成,现状建筑基本可分为北、中、南3组;东西轴线为堆筑而成的内堤,由于跨岛通行,堤宽约8.5米,长约232米。

岛南部建筑群

建筑群始建于明代(17世纪)及清雍正年间(18世纪),现状包括岛南湖面上的三塔、岛上最南端的我心相印亭、亭北的御碑和御碑亭、以及两亭之间的三折曲桥。其中:

三塔:为明代遗存,位置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塔相距62米。石塔为圆球状塔身的小型景观石塔,塔身直径为0.92米,塔高2.32米。

我心相印亭:为观赏湖上“三潭印月”景观的观景亭,始建于清代,现为清代风格的三开间歇山顶混凝土亭,两边加两翼。该亭与其北面的御碑亭间以三折曲桥相连。

御碑和御碑亭

题刻“三潭印月”景名的御碑是该题名景观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位于我心相印亭北21米,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三潭印月”景名而立,现碑为1979年按原尺度、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碑身两面均刻“三潭印月”四字,楷书。御碑的保护性建筑御碑亭为清代风格的石柱六角攒尖顶亭。

岛中部建筑群

建筑群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后经维修改造,现状包括位于岛中心十字道路交叉点的歇山顶木构方亭南舒亭、中心岛东南角的迎翠轩、花鸟厅等。其中:

花鸟厅和迎翠轩为清代风格建筑。

南舒亭:出于全岛中心,为清代四石柱歇山顶亭,屋顶覆盖小青瓦,形象朴素。

岛北部建筑群

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靠南一半为卍字亭、亭亭亭、开网亭;靠北一半为先贤祠大门和正殿构成的建筑组群;五座建筑间以3座曲桥、2座平桥相互连接;先贤祠建筑中轴线南向所对的水池中还点缀有湖石堆砌的“九狮石”假山。整组建筑形态各异,灵活布局在湖面和堤岛之上,并以曲桥串接,形成迂回逶曲的园林空间。

动植物特色

该景点自始建至今,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观赏鱼类为主要动植物品种,具有花开四面、缤纷锦绣的花木景观特征。

作者: 编辑:郭媛贞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编辑、策划:郭媛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