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喜(左一)和老人们在一起聊天
“活一天,就奋斗一天!”这是记者采访中共十八大代表范振喜时,听他反复说的一句话。
坐落在燕山脚下的周台子村,过去是一个贫困落后村。1987年,25岁的范振喜从部队复员回到周台子村。在乡亲们信任与期盼的目光中,他当选为这个又穷又乱的小山村的村支书。
范振喜深知,想为群众办事,集体没钱只能是空想。当时村里有几个零散矿点,先占先得。集体很穷,个别人却因为开矿富得流油,群众意见很大。范振喜的二哥是村里开矿的最大户,一年收入有8万元左右。
范振喜决心先拿二哥开刀,收回矿点。他对二哥说:“我是你亲弟弟,但也是村支书。你多挣钱只是咱家的福,可大伙把我推到支书这个位置上,我就得为全村人着想。”
面对义无反顾的范振喜,二哥最终交出了矿点,由村统一管理。捋顺了铁矿承包关系,村集体当年进账10万元。用这“第一桶金”,村里栽果树、垒大坝、翻盖学校,周台子村开始变样了。
1991年秋天,范振喜为村办企业考察项目时,不小心接触了有毒化学原料,得了白血病。同范振喜几年都不说话的二哥听到这个消息,找到村支部委员杨国兴:“听说移植亲人的骨髓可以治这个,把我的移植给他。我不认这个亲弟弟,但认这个好书记。”后来,二哥又为范振喜移植了白细胞。短短几天,乡亲们自发捐款10多万元。
1995年,周台子村经济实力已跻身全县前列。但范振喜认为,简单的选矿就是低级的出卖原料,资源浪费。必须利用铁矿资源搞深加工,建铁选厂。抖出所有家底,还差70万元。村班子决定向村民借。范振喜立下军令状:“赔了算干部的,赚了是村集体的。”15天里,村班子走村串户摁了230多个红指印,款齐了、厂建了,效益来了。
建厂时,范振喜白天盯在工地,晚上回家边输液边开会。投产时,正是酷暑7月,他捂着厚口罩忙碌,汗流浃背。有一次,机器坏了,他连夜带人赶往唐山。距机械厂十几公里车坏了,为了赶时间,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冒雨急行,结果发起了高烧。等硬挺到厂子时,人已恍恍惚惚。备受感动的厂长说:“没见过这么豁命干活的村支书。冲你这精神,今后有事,我们破例上门!”
铁选厂投产一年,收回了全部成本。2002年,周台子成为全县最富裕的村。
范振喜的病让他必须付出比健康人多几倍的精力。每连续工作20分钟以上,他的全身就会板结麻木,尤其后背和大腿像灌了铅,肿痛难忍。而繁重的工作使他只能躺在汽车后座上缓解疲劳,思考问题,处理事务。因为连轴转,司机都累得挺不住。
他很少能吃上一顿消停饭。但每天都必须大把大把地吃药,一次要吃十五六种药,一天要补充20至30次的人工泪液。
范振喜说:“我只有这样努力工作才能忘记病痛。不知道哪天身体就不行了,得抓点紧,趁活着多给老百姓干点事。”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