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他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一定要赶在香港回归前回到祖国任教;15年后,他成为院士、副校长,但心中“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的信条始终未变。
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近日,记者走近了这位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分享他奋斗的艰辛与喜悦,也倾听他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情怀。
见证回归时刻
上世纪五十年代,徐扬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青少年时期正赶上“文革”,但动荡的年代阻止不了少年徐扬生对知识的渴望,“小伙伴们手中争相传阅的一本《科学画报》传到我手中时通常已没了封面和封底。”徐扬生回忆说,高中毕业后,他下乡插队,种田、造桥、教书,当知青的岁月是清贫和艰苦的。
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徐扬生听说可以考大学了,就马上和伙伴们报了名。“当时觉得只要能读书,不管去哪所大学都是好的。”
一个月后,他的名字出现在绍兴百货大楼门前的红榜上,徐扬生被自己的第一志愿——浙江大学录取。
“拿录取通知书那天回到村子天色已晚,小小的房间里坐满了人,大家都知道我马上要离开村庄,每人手上都拿着礼物,一双布鞋、一个枕套、刚摘的毛豆和茄子,这是我至今最难忘的。”说到这里,徐扬生充满感慨,“艰苦的生活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也让人收获真挚的感情。”
七年后,硕士毕业的徐扬生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并从事机器人研究直到1997年。
1997年1月,在朋友们的不解和惋惜中,徐扬生赶在香港回归前来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当时的决定受到身边很多朋友的反对,认为不可思议。”
“我就是要亲眼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个机会一辈子难得。”谈及当初毅然回到香港的原因,徐扬生给出了答案,语气依然坚定。
在他看来,香港的多元文化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是中国人,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和文化,同时我又熟悉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在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工作,并且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是很有意义的。”徐扬生说。
回归当天,大雨滂沱,徐扬生依然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车走不了,我们就步行,全身都湿透了。”
“香港现在是中国人的香港了,一定要把中国人的香港建设得更好。”回归的震撼场面坚定了徐扬生在香港发展的决心。
15年来,徐扬生亲历着香港的发展变迁,也感受着香港与祖国的日益亲密,从体育比赛中的国歌嘹亮到汶川大地震中香港义工的默默奉献。
“那是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啊!”徐扬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