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沟油”最早见诸报端,差不多可以追溯到10年前
记者在百度上搜来搜去,发现在网络中最早报道“地沟油”的文章源于2003年。那一年,“地沟油”大部分被喂了猪。大家也开始忐忑,吃了被潲水和地沟油喂大的猪,会不会得病呢?那一年,“地沟油”回到食品行业还是少数,还有太多了“内幕”不为人知。那一年之后,“地沟油”便开始销声匿迹,报道偶尔见诸报端,也是宣扬“如何绿色回收地沟油造福人类”云云。而这个叫“地沟油”的幽灵,却从那时开始,再未散去。
[详细] |
|
国内地沟油一年的总利润能达到15亿-20亿元
|
|
|
|
|
“地沟油”真正得到大众熟知与重视,那是在2010年
这个叫“地沟油”的幽灵,第一次被“照出原型”,为大众所熟知与重视,却是距在2003年之后七年。那一年,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有个叫何东平的教授,语惊四座。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据他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虽然,不久之后,他表示“收回”他所说过的话。但从那以后,谁都不能“若无其事”了。
[详细] |
|
|
|
|
|
回收利用,地沟油也有春天
其实,正如垃圾被称做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一样,对地沟油也不可一棍子打死,如果被有效利用了,地沟油也可以变废为宝,迎来自己的春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西方国家都建起了完善的回收、处理及监管制度,并且让地沟油在餐桌之外找到了用武之地。据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废油处理转化新技术在美国被研发出来——地沟油就成为原料之一,被提炼成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燃烧时排烟少的生物柴油。[详细] |
|
生产“地沟油”的黑作坊
|
|
|
|
官方收油队屡遭饭店抵制,无证私人收油队却生意红火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地沟油”从此有了个好归宿,但实际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潲水油和“地沟油”的主要来源——各大饭店,却宁愿把潲水卖给私人收油队。而作为官方的收油队却面临着“无油可收”的境地。“地沟油”的春天不会自己到来,这也不是通过制定几部法律法规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一个“钱”字。[详细] |
|
|
|
|
|
|
到目前为止,尚无可靠的检测“地沟油”的方法
看到这里,读者也许会说。对付“地沟油”可以向对付其他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样,严加检测,严加查处。而事实上,问题的严重性到现在才开始显现。这是因为,随着“地沟油”提炼工艺的改进,到目前为止,竟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地沟油”。相应的查处,自然也找不到依据。去年,卫生部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沟油”的有效检测方法。而到目前为止,这个“可靠”的方法,依然是水中花,镜中月。[详细] |
|
处理后的“地沟油”
|
|
|
|
根治“地沟油”,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是保障
“地沟油”曾毒害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地沟油”甚至在日本严重泛滥。不过,经过有效的公共政策设计和执行,“地沟油”在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销声匿迹。这些国家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类公共政策选择:首先,利用公共政策工具从源头“管控”。其次,利用公共政策工具“疏导”,创造合法产业链,利用市场机制处理厨余废油。第三,利用公共政策工具加强“教育”。
[详细] |
|
|
|
|
|
根除“地沟油”,需要有道德的商业精神
“地沟油”的问题,往大里说,是个食品安全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德问题。面对让人“杯弓蛇影”的食品安全问题,到底该从哪里破解?有人说需要严刑峻法,制售有害食品者要罚他个倾家荡产,甚至让其付出血的代价;有人说要加强政府监管,从农田到餐桌,把检测监督的网织得密些、再密些。这些当然都有必要,但仅靠这些,似乎还不能保证我们吃得安全。其实,要根治这类问题,还得从“人心”上下工夫,从道德上去求解。[详细] |
|
|
|
|
|
我们多么希望,这是最后一次看到“地沟油”三个字见诸报端。但我们也知道,要把这个幽灵从我们的生活中驱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