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领导动态  |  走访通讯  |  信息传真  |  解读“大走访”  |  网友留言
杭州网>> 热点专题>> 2012年专题>> 进村入企、服务基层 杭州领导干部“大走访”>> 民情日记

余杭区广播电视台“走转改”活动日记

2012年06月01日 16:12:04 星期五  

鲜活的现场报道、生动的音响效果,是广播新闻的活力所在。作为一名广播记者,在此次“走转改”活动中,我进社区、入农户、访民众,用手中的采访机记录下了生活中一段段最平凡、最真实的声音。正是有了这些美丽的声音片段,也让我们的广播新闻变得更加的动听。

来自运河街道五杭社区务工者吴胜学的声音:

“今天我们大家能凑到一起跳个家乡舞,真是开心啊,我们图什么,就是图个开心啊,哈哈。”

国庆前夕,我在五杭社区蹲点一天,和外来务工者们一起吃饭、看他们化妆、排演,最终和他们一起走上舞台。这就是我当天录下的一位少数民族外来务工者发自内心的爽朗笑声。因为这一天,他首次跟其他彝族同胞一起,参加了五杭社区为他们组织的联谊晚会。

身在异乡,又逢过节,能跟那么多的老乡聚一聚、跳上一支家乡舞,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所无法感受到的。“浓浓社区情、邻里一家亲”,现场跳舞声、唱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我紧忙按下了录音键,这些声音,不正是我们“外地人+本地人=余杭人”这一和谐理念的最真实写照吗?

来自瓶窑一小乡村少年宫古诗词朗诵班学生的声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合着优雅古朴的古筝背景音,学生们穿着古代服饰,集体朗诵经典古诗词《水调歌头》。这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学校开设的乡村少年宫古诗词朗诵班学生诵读时的场景。作为全省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试点学校瓶窑一小,一经开班,就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欢迎。

“以前放假了要去少年宫活动,只有赶去杭州,坐车很辛苦,现在学校里有了,就方便了。”这是一位农村小朋友的声音。教育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农村孩子同样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空间。因此,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对这个农村学校少年宫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少年宫走进乡村、丰富农村孩子文化生活》,这一稿件成稿时,我也不禁期待,等我下一次再去时,那里一定会是孩子们开心的乐园。

来自记者的残运会现场连线报道的声音:

“此刻我现在正在盲人门球基地场馆门口,用轻声为您发回现场报道,因为盲人门球是一场特殊的无声较量,让我们一起用无声来为运动员们加油。”

全国残运会盲人门球比赛在塘栖开赛后,我持续6天驻守在赛场。在与运动员和众多观赛者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一直处于感动之中。盲人门球赛要求赛场高度安静,以便运动员们凭借听力去判断球的位置。因此,每一次开赛,我都小心翼翼走到场馆外,用轻声发回赛场连线报道。声音虽轻,但意境犹在。饱含着我对运动员顽强拼搏的感动,对观众文明观赛的感动。相信收音机前的听众,也会随着我的安静,体会那一份别样的感动。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有时,记者在网上一查,打个电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一条报道。尤其是广播,无需画面的填充,采制更为便捷。但通过走基层,我深刻体会到:有些报道如果不亲临一线,不当面与被采访者用心去交流,就无法采制到最真实、最富有感情的声音。要采写一篇好的录音新闻,就需要我们走进群众、走进新闻现场,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生活,然后再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录制到最佳的声音效果,我们的广播新闻才会让听众感受到越来越“贴心”、越来越“动听”。

作者: 编辑:林尧
 
·赵洪祝淳安县下姜村访农户听民情 黄坤...
·“进村入企、服务基层”大走访启动
·王金财:发现典型总结经验 为企业转型...
·何关新深入企业基层一线“进村入企” ...
·架起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连心桥”
·增强服务基层意识 让群众更加满意
·“为民服务”模范26年调解民间矛盾千余件
·一位乡党委书记的民情日记
·三天接力大走访 失散父子终团聚
·进村入企,身入更要心入 “双硕士”给...
·白云村的矿石能不能卖得再好一点?
·优化环境提升服务 共同努力推动企业转...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