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坑村位于临安的最西南部,与淳安县交界。若车往,需经淳安境内的瑶山乡的一条山间公路抵达,人戏称“临安在淳安境内的一块飞地”。桐坑村四周皆高山环绕,有一小溪逶迤穿村而过。村有农户125户,近500村民,山林面积316.7公顷,水田6.5公顷,山林与农田面积比例为48:1,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山上农特产品茶叶、山核桃以及萸肉等,另外就是村里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杭州、临安等城市打工的收入。由于地理偏远,交通不便,一直来,桐坑村的经济发展远低于临安中东部地区的水平。
桐坑村如何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围绕着这个难题,“进村入企服务基层”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先后两次进入湍口镇桐坑村。通过访农户、摆困难、寻思路,初步确定了“一体为主、两翼齐飞”的总体发展途径。一体为主即是围绕着当地资源,做足做好“高山”文章;两翼齐飞即是把做强“桐坑茶产业”和开发“乡村旅游产业项目”作为该村经济发展的两个突破口。
一、关于桐坑村产业发展的定位
很显然,一个地处偏远几乎与世隔绝的桐坑村,其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是无法借鉴外面一些村的发展模式的,但只要能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选准产业的路子,桐坑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就显现出来。分析该村的优势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远离城镇,相对闭塞,这是桐坑村一直来阻饶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但随着时代的前进,这又何尝不是桐坑村的一个发展机遇。桐坑村千百年来躲藏在大山里,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绿色的大山、清澈的溪流、清新的空气以及淳厚好客的村民,这里简直就是城里人要寻找的世外桃源。
二是桐坑茶叶的品质基础。由于村子被海拔800米左右的高山环绕,气候独特,常年云雾缭绕,且无污染源,使得空气异常清新,独特的环境孕育了当地优质的特产——桐坑茶。该茶色泽绿润,汤色清明,喝之竟由舌尖漾出丝丝甜味。现在该村有近千亩的规模,一片片茶园分布在村庄周围约300-700米的高山上,躲藏在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中。桐坑茶是临安第一家获得德国某机构的有机茶认证的茶叶品种。历年来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是桐坑村分布着华东地区面积最大、树龄较老的红豆杉天然林群落。在村后的山岗上有大大小小共10多亩红豆杉林,最大的直径达一米。令人惊奇的是红豆杉的根系发达,多数裸露在地表,交错盘绕,奇形怪状。红豆杉与枫树、毛竹相伴成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这样的景观,在华东地区实属罕见。
由上述优势资源来看,桐坑村可选择茶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并且这两个产业互为影响,相辅相成。
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着力于桐坑茶精品化,提高其品质,提升其文化内涵,加大宣传策划,打造成江南地区一个响当当的名茶产品。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是:借湍口温泉旅游开发和风情小镇打造之机,把游客吸引到离镇半小时车程的桐坑村,来观光(沿途溪流、险峰、山花、红豆杉等风光),休闲(当地土菜、老房、民俗为主的农家乐),养身(红豆杉养身抗病作用)以及购物(桐坑茶、山核桃、野蜂蜜)等旅游方式。
二、关于桐坑村产业发展的困难
从当前村里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这两个产业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干部在发展的思路和胆魄上有待引导和激励。二是村民市场意识不强,多停留在一些老的思维模式和生产方式上。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主要靠争取上级部门资金,这使得村组织在引导村民创业上的乏力。四是桐坑村青壮劳力基本在外面打工,留在村里的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村里的产业发展缺乏人力支撑。五是进入桐坑的交通道路较为狭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游客大批的涌入。
可以这么说,要把这两个产业做起来,是需要三力合一,即政府有关部门和镇政府的合力、村干部的毅力和智力、村民的凝聚力,同时要找到工作的切入口和抓住两个产业的关联度。
三、关于桐坑村产业发展措施
1、在镇政府牵头下,邀请有关专家赴桐坑村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在听取各类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可替代村里的产业规划和项目布局规划。
2、策划桐坑对外形象及口号。利用各种机会加大桐坑的宣传推广。
3、有关部门和镇政府拿出支持桐坑茶创品牌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发村民在种植、培育、采收、加工方面的积极性。并引导培育精品茶加工、营销大户。同时要在天目青顶的大品牌下打出桐坑茶品牌,设计出桐坑茶特有的包装。
4、发展农家乐。特别是在最初3至5家农家乐的创办培育上,镇、村要有资金、信息、管理方面的支持力度。
5、提倡外出务工的青壮劳力回村创业,并引导他们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宣传桐坑村和网络营销桐坑特产。
6、规划好红豆杉群落的旅游观光点。策划建立华东最大的“红豆杉森林浴”,吸引游客到此疗养身体,并设立红豆杉知识宣传牌,增强游客对红豆杉的了解。
7、鼓励农户恢复人工炒茶,吸引游客在茶收季节到桐坑观看家家炒茶,户户茶飘香的景观。同时使游客有兴趣购买土制茶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