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田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呈八卦状,九宫八格,总面积约90余亩。爬上玉皇山半山腰的紫来洞,从山上往下望去,就可以望见山下有一块八卦田。八卦田齐齐整整有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个圆圆的土墩,那就是半阴半阳的一个太极图。
传说故事
那年,南宋那个没出息的皇帝丢掉了汴梁京城,带着一大群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逃到了杭州。他们看看西湖这块地方风景不错,便留下来,在凤凰山脚下建造起宫殿和花苑,仍旧是吃、喝、玩、乐,过着豪华糜烂的生活。杭州的老百姓,见皇帝这样昏庸无道,都大为不满,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风声一传两传,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怕老百姓要作乱,心里有点慌,便召集文武百官来商量。文武百官商量来商量去,一时想不出一个应付的办法。后来,有个文官想出一个主意来,他说:“皇上呀,百姓的风言风语,无非是怨宫廷里生活过得太舒服。只要皇上开辟一块籍田,说是亲自领头耕种呢,老百姓知道后,就会心服口服了。”皇帝听听有道理,立刻发下一道圣旨说:“寡人深知民间疾苦,甚为不安。今后开辟籍田躬耕,当与庶民共尝甘苦……”
有了老百姓的帮助,没几天工夫,在玉皇山下,果然开出来了一块籍田。 籍田的四周,齐齐整整地打下了八个大桩,竖起了八根粗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围起了一道厚厚的牛皮帷幕。规定皇帝在里面耕田种地,平民百姓不许观看。过了一些日子,籍田开好了。里面共有八丘田,里面共种着稻、麦、黍、稷、豆……八样庄稼。在八丘田当中,留着圆圆的一个土墩。
老百姓知道皇帝也和他们同样耕田种地,议论也就慢慢少了下去。到了庄稼该要锄草浇肥的季节,皇帝又要出宫来 “躬耕籍田”。照例先出告示,贴满天下,然后在那八根粗柱子上,又张起了牛皮帷幕,方圆十里路上,都有御林军把住,不准老百姓走近一步。 当时,有个种庄稼的老汉,他不相信皇帝真会亲自耕田种地,这天他半夜三更起来,乘着天黑,悄悄避过御林军,三步一跌,五步一跤,爬上玉皇山,躲在半山腰上的紫来洞里。
等呀,等呀,慢慢地,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那老汉朝山下望望,老百姓都下田干活啦,可是在这牛皮帷幕之中还是空空的没有一个人。一直等到太阳升到三竹竿高啦,才见有群人从皇宫里出来,到了玉皇山旁,走进牛皮帷幕里去了。不久,他看到有人锄草啦。老汉再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原来只是几个太监在那儿锄草,而皇帝和妃子们却坐在中间的土墩上饮酒取乐哩!老汉见了憋着一肚皮闷气,好容易耐到天黑,仍旧悄悄地摸下山来。
第二天,他就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情形讲给人们听、从此,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全城老百姓都知道了。 皇帝见到自己的把戏已经被人戳穿,后来索性也不再去“躬耕籍田”了。但这一块齐齐整整的“八卦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八卦田遗址公园
八卦田遗址曾是南宋皇家籍田的遗址。籍田是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的缩影,是古代帝皇通过神圣仪式活动对农业生产予以重视的场所。八卦田最早出现于明代记载,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南山胜迹中有宋藉田,在天龙寺下,中阜规圆,环以沟塍,作八卦状,俗称九宫八卦田,至今不紊"。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正月,宋高宗赵构为表示对农事的尊重和对丰收的祈祷,采纳了礼部官员的提议,开辟籍田于国都南郊(即目前的八卦田遗址处),在每年春耕开犁时,皇亲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礼",执犁三推一拨,以祭先农。明代八卦田逐渐成为杭城著名的景点,著名文人高濂在其著作《四时幽赏录》中有《八卦田看菜花》一文,记录当时的美丽景象。明嘉靖年间,提学使阮鄂建太极亭于宋郊丘故址阜上(中阜规圆)。明万历年间,知县聂正汤重修太极亭,今已不存。明以后,籍田一直作为良田由附近居民耕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八卦田的处境逐渐不容乐观,周围灰暗的建筑、嘈杂的市场以及污染严重的仓储加工场所等等构筑起的脏乱差环境将这方原为圣地的沃土湮没在市井之中,环境整治势在必行。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占地面积为98178㎡,整治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修缮、绿化充实调整及农作物配置和文化陈设展示三部分。基础设施修缮包括全场土地平整、修筑4座木桥和300㎡建筑、铺设园路和木栈道6400㎡、建设驳坎和挡墙约4200㎡、以及安装弱电、给排水和监控等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工程整治立足于保护遗址,整治环境,挖掘文化旅游休闲资源为原则,在维持原有的中间土埠阴阳鱼和外围八边形平面格局的基础上对八卦田进行保护性修缮,以此来恢复其作为南宋时期皇帝躬耕以示劝农"藉田"的自然风貌,打造成一个展现农耕文化的农业科普园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公园。整治后的八卦田遗址公园分为四大板块区域:主入口广场区,古遗址保护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展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