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奎巷】东起中山南路,北与鼓楼相对,西至城隍牌楼巷接四牌楼,巷内有晓霞弄、茶啾弄,均通伍公山。长406米,宽8米,南宋时称竹竿巷、明称十武魁巷、石龟巷、石乌龟巷,清称十五奎巷,民国和建国后沿用,1966年改名为大红花巷,1981年复名为十五奎巷。
命名十五奎巷有两说:一说巷徽州会馆内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另一说,明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据传南宋僧人宝宁在巷内尝建百法寺,淳熙十四年(1187)改称广润寺,元复为百法寺。明隆庆年间,总督胡宗宪平倭有功,此寺改为祠祭祀他。巷内原来还有祭祀行刺秦桧的殿前小校施全的施公祠以及玄妙观,已毁。巷东口之四眼井,为千年古井。
这里的墙门大多为合院式格局,三合院或四合院,两进或三进,由低到高,依吴山取势。
十五奎巷26号,是一幢三合院式的老宅,如今已成文物保护,大门无法进入。根据仲向平先生编著的《杭州老房子》记载,这幢老宅楼上楼下正屋各四间,厢房横轩各两间,中间是青石板铺底的大天井。这样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构架,说是有四水归堂、采光纳福之意。
它的前世今生尚有资料可查:1932年间,杨承钧接受此屋。1946年12月,杨承钧将此屋转让给了张懿德。1950年,房产户主为张懿德的儿女张汉江、张汉钧、张汉桢等。当时,房屋估价2850元,地价810元,合计3660元。
经过整治后的十五奎巷(含四牌楼、元宝心)依附中山南路中华美食一条街,北侧以旧时杭州居民私房菜为主线,形成市井大众风味小吃一条街;南侧围绕“杭州艺苑”,有选择地布局旧时杂耍道具(可引进杂耍类旅游纪念小商品等),戏剧类吹、拉、弹、唱的服饰道具,歌剧类中、西洋乐器,文化、艺术、书店、音像制品等相联系的业态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