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这里是杭州网,欢迎大家收看“我们的群众观”在线访谈,我是主持人杨超。根据市委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近期杭州网将陆续邀请市委常委会的班子成员,开展“我们的群众观”在线访谈,听取网友意见,解答网友提问。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了市委副书记王金财,王书记将以“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为主题,与广大网友交流探讨。王书记,我代表广大网友和杭州网向您表示热烈欢迎,先请王书记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王金财: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再一次来到杭州网与广大网友聊一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话题,杭州网为这次访谈做了精心的准备,在此表示感谢。 ◇主持人:王书记您今天跟我们网友交流的主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有网友说实现全面的小康,难点是农村,重点是在农民,如何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是摆在杭州未来发展道路上一道最考验智力的难题,我们非常想知道您是如何来理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统筹城乡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王金财:好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福祉,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一直以来,中央对“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杭州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的五县(市)跟杭州东部的市区、农村与城市发展的水平差距比较大,呈现了“东快西慢、东强西弱”的格局,这是杭州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当前,如何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到全市人民,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践行党的宗旨具体行动。关注“三农”问题,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要了解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统筹城乡发展,要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把反对“四风”贯彻工作的始终。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群众观点,进一步提高解决“三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更加自觉地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力度,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体现在“农业发展上台阶,农村面貌大变样,农民群众得实惠”上。 ◇主持人:王书记,我们说到“统筹城乡发展”,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概念非常大。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统筹城乡发展能够给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实实在在带来哪些好处,我们能够享受到哪些实惠,这是大家最关心的。 ◇王金财:确实,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大课题、大战略,但却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一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我们以“交通西进”、“旅游西进”等重大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以城带乡、以东带西”,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10年8月开始,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战略,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协调机构,出台了40多个相关配套政策,明确了目标任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科技、人才、资金,公共服务等优质资源,向农村、向5县(市)延伸。在原有支农资金逐年递增的基础上,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10亿元,作为城乡统筹专项补助。通过3年的努力,我市的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5县(市)的经济实力得到提升,农民的收入增长较快。连续2年呈现“一高一快”的良好态势,即5县(市)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固定资产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增长水平,这是原来所没有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这个“剪刀差”在不断地缩小。这“一高一快”是在宏观经济比较严峻、5县(市)面临转型升级巨大的压力下所取得的,是来之不易。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得到了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以村级为例,这些年,我们着重抓了“五通二处理”的民生工程。“五通”一是“村村通路”,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工程”和“康庄工程”,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万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和客运班车通达率双双达到100%;在此基础上,农村公交一体化已经达到了88%,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二通是“村村通邮”,加强乡镇邮政服务网点和村邮站建设,建成村(社区)邮电站2200多个,实现了行政村(社区)邮站全覆盖。三是“村村通水”,实施了“农村饮用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四是“村村通网”,实施“数字兴农工程”,有线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村村响”,入户率达95%,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宽带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到了100%。五是“村村通商”,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乡镇连锁超市183个、行政村便利店3000多个,提升改造农家小型标准超市700余家,不用出村,可以买到生活用品;农产品也可以及时推销出去。还有“二处理”:一是“垃圾处理”,市、县两级筹措资金,建立了“户投、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以上。二是“污水处理”,在全面普及三格式卫生厕所预处理基础上,将污水统一纳管,进入集中式污水处理站,进行有动力、无动力、微动力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7%以上,当然,这与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市、县、乡镇,包括老百姓自己一起想办法,研究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开展清水治污的内容。同时,为了帮助农民就业,我们还狠抓了村一级的劳动保障服务,在全市行政村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有就业愿望的村民到村里服务站登记,有了就业信息,服务站会及时告知,做好服务。这些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变化,都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都表明统筹城乡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很贴近,并不遥远。 ◇主持人:刚才王书记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通过“村”这个最基层的站点,把我们的“五通二处理”介绍给大家,我相信很多基层村民、普通百姓也通过城乡统筹,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有了一些摸得着、看得见的变化。杭州市推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线是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去年“杭州十大新兴中心镇评选活动”在网上进行了展示,网民反应也非常好,像昌化镇、场口镇等当选的十个中心镇,不知道王书记去过了吗?您看了中心镇的建设有什么感受? ◇王金财:我曾长期在基层工作。根据市委的工作分工,现在,我联系“三农”工作,对杭州所有乡镇都跑遍了。去年,杭州网开展了“杭州十大新型中心镇”评选活动,这说明我们的主流媒体非常关注中心镇建设、城镇化建设,这非常好,媒体的助推可以使更多的老百姓了解这项工作,支持这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一再强调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我认为,城镇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两次飞跃之后的第三次飞跃,是推动农村发展的“第三次社会变革”,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战略机遇。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我市的特色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进一步优化城市市域空间布局,形成为“一核五极、山水之城、组团强镇、网络都市”的市域空间框架,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建设向副城、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杭州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之一,辐射能力必须有地方承接,我们要让县城、中心镇、中心村来承接,通过构筑网络化大都市消除“城市病”。杭州市的城镇空间布局呈网络化、组团式特征。在“市区—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市域网络中,26个中心镇是重要的战略节点。从交通路网上看,到目前为止,26个中心镇绝大多数都通了高速公路,有的镇还有2个高速公路互通。我们要求新规划的高速公路网络,都要连接中心镇。个别镇实在通不了高速公路的,也要想办法做好连接。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中心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老百姓也都能感受得到。第一,中心镇实力快速增长,去年,26个中心镇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增长了12%;财政总收入超过58亿元,增长了13%以上,这2个数字都比全市增长幅度高,说明我们抓中心镇建设有了成效。第二,产业集聚逐步明显,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如萧山区瓜沥镇的化纤织造、余杭区塘栖镇的机械制造,桐庐县分水镇的制笔产业等。第三,承载能力有了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到去年底,26个中心镇建成区常驻人口已达到64万。第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我们狠抓了医院、卫生院、中小学校等建设。中心镇建设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许多经验。接下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认识中心镇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强规划编制,尽快编制、完善全市中心镇建设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坚持规划的高标准、前瞻性、科学性,引领高水平建设,按照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思路和标准来编制规划。要培育现代产业,按照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的要求,与旅游西进、科技西进、文创西进、现代服务业西进、人才西进对接,与“浙商回归”、区县(市)协作结合,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要推动人口集聚,引导当地农民向中心镇集聚,出台一些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就业、医疗、教育、社保、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努力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也有活干,在中心镇安居乐业。要强化公共服务,26个中心镇我都去跑过,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老百姓最需求、最盼望的公共服务设施有十个方面,可以讲是“十盼”:一盼至少有一个县一级的医院,这样,生了一般的病就不用跑到县城和杭州市去看了。二盼区域性的高级中学,教学质量要与城里的高中一样,在中心镇能读书、读好书。三盼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因为老百姓有钱了,要建设文化体育设施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四盼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场,买好一点的衣服和日常用品等,不用跑到县城去,在中心镇就能买到。五盼有配套设施的星级宾馆,因为有人到这里来投资,有人到这里来旅游,如果没有上档次的宾馆,人家来了没有合适的地方住。六盼有二星级以上的农贸市场,老百姓能买到放心菜。七盼有一条商业特色街,而不是空壳镇、空壳城。八盼有设施配套的幼儿园、养老院,既要关心老的,又要关心小的,去年,全市建设了120个敬老院和120个托儿所,让农村的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让这里的老人安享晚年。九盼有休闲、锻炼健身的广场。十盼有支行一级权限的金融机构,贷款、存款都比较方便。我举的这十个方面的例子,没有完全涵盖所有的基础设施,但却是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主持人:刚才王书记举了10个盼,来介绍老百姓对中心镇的一些要求,也体现了中心镇应该有小城市的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括教育、文化、卫生、购物和消费,大家都需要在中心镇解决日常生活,这个是老百姓的期盼。接下来想跟王书记聊聊“联乡结村”的话题,“联乡结村”活动是我们杭州市加快欠发达地区的重要举措,有网友“晓梅”留言说:“我家住在百江镇,‘联乡结村’以来,镇上的客运服务中心、党建文体中心,与淳安县富文乡的联网公路等帮扶项目,一个个都很给力,这样的帮扶实在!”王书记,“联乡结村”这项工作已开展多年了,实际成效怎么样? ◇王金财:我相信这位网友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说,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做到“锦上添花”,又要做到“雪中送炭”。“联乡结村”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雪中送炭”。桐庐县百江镇正好是我在“联乡结村”活动中的联系点。今年7月下旬,我刚刚带着市级帮扶集团成员分别到所联系的桐庐县百江镇、淳安县临岐镇开展了“联乡结村”调研和帮扶活动。7月24日,还在淳安专门召开了全市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听取他们对“联乡结村”工作的意见建议,请他们为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出谋划策。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工作。从2007年开始,将全市边远山区和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的38个欠发达乡镇,作为杭州市重点帮扶对象,开展“百团联百乡、千企结千村”即“联乡结村”活动,后来,又搞了一个“万名党员帮助万户困难户”,使帮扶工作不断延伸、不断深化。市本级由“市领导+市级部门+企业+学校+乡镇”的形式组成帮扶集团,与38个欠发达乡镇结对。同时,我们要求区、县(市)按照市里模式,开展区域内的帮扶共建。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联乡结村”帮扶活动。 6年来,市、县两级组建帮扶集团176个,动员970多个部门,2800多家效益比较好、社会责任比较强的企业,60多所名校和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乡镇参加帮扶活动,实施了1.3万多个实事项目、民生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落实帮扶资金16亿元。集团式的帮扶,使结队帮扶乡镇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环境面貌明显美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逐步加强,“联乡结村”的成果非常令人振奋。去年,市级结队帮扶的38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4800元增加到10200元,翻了一番多。调查表明,农民群众对“联乡结村”共建活动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下一步,“联乡结村”帮扶工作要在坚持成功经验、巩固成熟机制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好两个导向:一是做好产业、促进增收。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把产业做好、做强,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要重视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效益农业以及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欠发达地区具有后发优势的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以产业发展实现“强村、富民”目标,使“村级集体有实力,农民收入有增长。二是破解难题、改善民生。要从老百姓实际需求出发,集中精力、物力和财力,继续实施一批农民群众最想、最需、最盼解决的民生项目。总之,“联乡结村”帮扶活动深受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主持人:我们知道,市委市政府在“联乡结村”基础上,希望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又推出了一个“区县(市)协作”,网民“风”提问:“区县(市)协作”是不是在搞单向的援助?请王书记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金财:我们实施“区县(市)协作”的目的是实现双赢。2010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实施“联乡结村”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区县(市)协作工作机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县(市)协作是由8个城区加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新城管委会共11家一级财政单位,大致以“两区(管委会)对一个县(市)”的方式,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与5县(市)建立5个协作组,围绕“产业共兴、资源共享、乡镇结对、干部挂职、环境共保”等内容,全方位开展协作共建。与“联乡结村”相比,“区县(市)协作”有以下特点:从实施范围看,由原来的乡镇和村层面,拓展到区、县(市)的层面,范围更大、内容更多、受益面更宽;从实施理念看,由单项、输血式的帮扶,变为互动、互惠式的协作;从实施机制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政治任务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利共赢的推进机制,从而有效解决了统筹城乡发展中动力不足、难以持续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优势互补、共兴双赢的新路子。 3年来,5个区县(市)协作组开展了组团招商、旅游推介、产业对接等重大活动100多次;在城区设立了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10家,比如,临安的展销中心是开在下城区,淳安的开在西湖区,5县(市)的农产品在城区有了销售平台;协作的内容,也延伸到乡镇、街道,部门,村三个层面十多个领域;通过合作建立产业园等平台,推进产业项目走出去、引进来、建起来。3年来,5个协作组无偿向5县(市)提供帮扶资金10亿元,乡镇结对挂钩实现全覆盖,实施产业协作项目149个,总投资超过473亿元。2011年我市“区县(市)协作”项目也获得了“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的称号,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首创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意义。 ◇主持人:我感觉是四个字“互利共赢”,我们知道,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是哺育杭州的“母亲河”,从广大网友的发言来看,大家都非常关心母亲河的具体保护措施,尤其关注饮用水的安全问题。王书记,我们有哪些具体的保护措施来保护三条江的水质和水源安全? ◇王金财: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和千岛湖像一条龙,千岛湖是“龙尾”,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是“龙身”,西湖和湘湖是龙的“眼睛”。这条“龙”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实施“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水质资源、水源保护作为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做出了实施“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和千岛湖“三江一湖”良好生态资源为依托,整合各类自然和人文等资源,实施全面整治,以整治带保护,带转型、带建设、带旅游,涵盖了“保护水源水质、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人文旅游、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6大任务29项工程。“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是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整合生态元素最多的生态综合保护工程。我们的目标是,把“三江两岸”打造成“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和谐发展”的黄金生态人文旅游线和“新富春山居图”打造成“美丽杭州”的最美风景线。为了保护水源水质,我们实施了关停污染企业、砂石码头和挖沙船,封堵排污口,截污纳管,扩建、新建污水处理厂,建立水质预警体系等10项整治举措。到目前为止,沿线共拆除各类砂石码头160个,全面开展江堤和滩涂生态修复和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清除网箱养鱼5700多只,完成沿线排污口景观改造27处,通过开展污染行业专项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共关停电镀、化工、印染、造纸、水晶等行业污染企业470多家,扩建、新建6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加强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整治过程当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利益矛盾,但是我们始终坚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集中整治,“三江流域”水质水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比如在“三江”的支流壶源溪,通过化工行业的污染整治,关掉了沿线的污染企业,壶源溪一举摘掉了重金属超标的帽子,消失了20多年的石斑鱼又重新出现在这一带水域,这说明清水治污工作取得了成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们强制关停了九溪自来水厂二三十公里范围的2家印染企业,消除了我市自来水水源地的安全隐患。 ◇主持人:听了王书记的介绍,我相信大家对于水源的保护也应该放心。我们是在花大力气整治和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和水源。在直播过程中,网友“稻香”说,王书记,我是一名企业家,最近想向农业领域投资发展,请问当前投资农业前景如何? ◇王金财:我认为这位网友的眼光不错。现在,投资农业正当其时,前景非常好。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服务、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比如建德市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引进了5家工商企业,总投资达9100万;余杭区康春农业公司,原来是从事旅游客运行业的,2010年在余杭承包土地1300亩,投资2500万元,开发以农耕体验为特色的水果园。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带来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这些工商企业以现代企业经营方式来搞农业,采取“资本+企业+农户”、“资本+基地+农户”、“资本+专业大户+农户”等模式来推进,通过实行公司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连接在一起,使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企业本身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2010年以来,先后有100多家工商企业,投资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建设、总投资额达8.5亿元,实现了产值12亿元,土地流转5.4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1.1万人,带动农户1.2万户。像杭州蓝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示范带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500亩,带动花卉苗木年销售超过1.5亿元。很多民营企业家是农民出身的,对农业、农民、农村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们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富而思源、富而思报,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地投资现代农业,为我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我认为这位网友的眼光不错。现在,投资农业正当其时,前景非常好。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服务、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比如建德市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引进了5家工商企业,总投资达9100万;余杭区康春农业公司,原来是从事旅游客运行业的,2010年在余杭承包土地1300亩,投资2500万元,开发以农耕体验为特色的水果园。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带来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这些工商企业以现代企业经营方式来搞农业,采取“资本+企业+农户”、“资本+基地+农户”、“资本+专业大户+农户”等模式来推进,通过实行公司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连接在一起,使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企业本身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2010年以来,先后有100多家工商企业,投资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建设、总投资额达8.5亿元,实现了产值12亿元,土地流转5.4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1.1万人,带动农户1.2万户。像杭州蓝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示范带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500亩,带动花卉苗木年销售超过1.5亿元。很多民营企业家是农民出身的,对农业、农民、农村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们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富而思源、富而思报,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地投资现代农业,为我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
◇主持人:现在看来愿意投资现代农业的企业还是非常多的,这里有网友“夏荷’问:“村里要搞草莓园区,村干部几次找到我家里动员把承包地流转出去。我有点吃不准,是把地包出去好,还是自己留着划算呢? ◇王金财: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建设园区必须以土地流转为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了农民,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现在,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低、小、散”的农业经营模式,无法根本改变农业弱势产业的现状,必须以土地流转为基础,以农业合作社为纽带,重新组织农民,推动农业生产要素集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民致富步伐,这同样也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规模经营好处很多。前不久,我到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调研,就以下姜村为例。下姜村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开发农业,规划建设了葡萄、水蜜桃、水生蔬菜、中药材等八大农业园区。就拿葡萄园来讲,第一,土地流出去的老百姓可以拿到土地的“租金”,每亩地一年600斤稻谷。租金还可以随行就市,水涨船高;第二,当地的老百姓可以到园区打工,每天有60块钱收入,可以拿到“薪金”;第三,规模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多收葡萄、多卖钱,这样合作社又盈利了,老百姓可以按股权分红,拿到“股金”。“租金”、“薪金”、“股金”,一举三得,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当然,土地流转既要加强引导,又要充分地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主持人:刚才王书记举了非常生动的例子,不知道这个网友听了以后如何考虑,其实租金、薪金、股金,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多出很多收入,对农民朋友增收也是非常好的举措。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在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争做“美丽中国先行区”。这几年,我一些老家在杭州周边农村的同事说,家乡的面貌越来越漂亮了,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这种变化是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切实感受到的,美丽乡村已经成为美丽杭州的样板。想问问王书记对美丽乡村有什么体会,可以跟我们分享? ◇王金财:我相信凡是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的生态变化、人文变化的人,都会深有同感。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比如,2007年初,我们先后启动了杭千、杭徽高速公路,以及绕城、沪杭甬、杭金衢、杭宁、杭浦高速公路“一绕六线”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内容包括村庄环境整治、河道整治等12大类,并在“一绕六线”沿线,开展了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活动,目标是把“一绕六线”打造成生态走廊、景观大道、惠民之路。“一绕六线”综合整治工程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同,也得到了来杭州的外地人的赞誉。从2011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主抓手、建设美丽杭州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市财政也专门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坚持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第一类是对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实行村庄整治,主要实施了道路硬化、污水处理、卫生改厕、垃圾处理、村庄绿化、河道清理、农房改造、庭院整治等8类民生工程,这里面就包括了我刚才讲的“二处理”;第二类是培育193个中心村,推动人口、产业、要素、功能向中心村集聚;第三类是创建21个风情小镇和250个精品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新农村;第四类是培育28条美丽乡村旅游线和14个精品区块,点、线、面结合,促进农村的生态优势变为旅游资源、产业优势;第五类是结合“三江两岸”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对“三江”流域的城镇、行政村和景点进行环境整治和整体开发;第六类是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破坏掉。我们要实施综合保护,把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古木、古桥,甚至山上的古道都保护起来,发掘传承古文化,整治美化古村落,培育发展古村游。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产业培育,把持续推动农民稳步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去年,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达到2000多万人次,实现经营总收入近20多亿元,成了农村发展的新增长点。我们注重改善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两处理”,提高了农民生活品质。我们注重文化建设,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开展“种文化”等文化活动。去年,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考核评比中,我市位居全省第一,桐庐、临安、淳安分别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 ◇主持人:刚才王书记说到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多次提到农村低收入群体,关心关爱之情也溢于言表。说到城乡统筹、改善民生,有个群体千万不能忘记,就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王书记,全市低收入农户还有多少?对他们有什么帮扶政策和措施? ◇王金财:目前,全市农村还有不少低收入困难农户,原因有多种。对他们进行救助帮扶,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尽的责任,是落实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 2008年初,我们对全市农村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户进行了调查和认定,确定了5.6万户为低收入农户、13.6万人为低收入人口,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启动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强了组织领导,出台了帮扶政策,建立了工作机制。5年来,通过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市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实现了2位数增长,从2008年的2847元增加到去年的6008元,增长了111%,这样的增长速度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同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的1.8倍,实现了五年翻番的目标。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实施新一轮的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新的扶贫标准为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经过调查认定,确定了低收入农户有11.4万农户,低收入人口27.5万人,扶贫重点村150个。低收入人口为什么比原来多了呢?就是我们的扶贫标准提高了,是自加压力。我们按照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低收入农户五年倍增计划的要求,实行救助式帮扶、开发式帮扶双管齐下,努力使低收入农户过上小康生活。对救助式帮扶对象,主要是提高五保供养和低保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对开发式帮扶对象,落实“一户一策”帮扶项目和措施,采取强化培训、推进就业、帮扶创业三大帮扶增收行动,千方百计帮助这些农户增收,让全市的低收入农户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更有尊严。 “春风行动”进农村这项帮扶措施,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春风行动”是市委、市政府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一项创新举措,已经连续实施了13年。2007年,市委、市政府早在第八次“春风行动”中就提出,“春风行动”向农村延伸。8年来,“春风行动”不单是资金、项目向农村延伸,更重要的是帮扶的理念、政策、工作机制向农村延伸。今年,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把对困难群众的助学、助医作为推进“春风行动”向农村延伸的重点,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圆“大学梦”、“健康梦”,具体措施:一是把“娃哈哈 春风助学”项目向五县(市)延伸;二是对五县(市)的困难家庭实施大病救助。 ◇主持人:好的。王书记今天谈了这么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的问题,有宏观政策性的,也有具体实施举措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们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有了系统、深入、生动的认识,感谢王书记的详细解答,也感谢广大网友的关注。对于网友的提问、建议我们将一一梳理出来,有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会提交到相关的职能部门,谢谢王书记的参与,也谢谢大家的参与,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王金财:谢谢大家,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