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到老人家中进行服务
杭州网讯 对于杭州市敬老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来说,这个夏天比往常更加辛苦与难熬。
整整一个夏天,他们都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这些人大都有份不错的本职工作,应当坐在办公室或在家里吹着空调,熬过一个又一个40度。但他们却走进社区,敲开独居老人的门,给老人送去最诚挚的问候。
十年来,他们一直和老人打交道。同样是志愿者,有些人可以在世界文化大会上做外国政要的引路人,之后再蹭张合影,但有的人只能在简陋的房间内与老人一起享受孤独。看起来很不公平。但只要你和敬老服务队的人们聊一聊,就会发现他们有多为自己所做的事而骄傲。
十年间 四万人参与敬老志愿队
敲门行动是敬老志愿服务总队今年夏天的主打活动。持续的高温对老人是关乎生命的考验,对独居老人而言更是增加了不少风险。老人上了年纪,多多少少有些病痛,子女们不在身边,而他们自己又行动不便,在缺乏他人照顾的情况下,很容易酿成意外事故。敲门活动意在给独居老人们送上一份关怀。
其实对敬老志愿总队而言,这样的活动绝不是头一回。他们的服务之路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早在96年,在湖滨一公园以及西城广场的一些社区里,就已经活跃着敬老小组的身影。
1998年,敬老小组与杭州第一社会福利院结对,将其作为志愿者服务基地。2001年,敬老小组逐渐成熟专业化改名为敬老专业服务队。05年最终确定了今天的名称——杭州市敬老志愿服务总队。
敬老志愿服务总队的队长陈平是个敦厚的中年男子,说话语气平和,透着一股子耐心。他说:“和老人沟通的过程中语速要放得慢,避免老人听不清楚或者听不懂。”
陈平也是这个队里的老队员了,他98年开始接触志愿者服务,03年担任队长,一当就是10年,他带领着这个队伍前进,也看着这个队伍逐渐发展成熟
他说:“前年我大概估计了下,从报名人数来讲,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队伍大概有四万多人了。如果是长期在活动的,大概也有几百人。”
队伍的活动范围也从福利院扩大到社区,陈平说:“目前,我们的足迹已经基本遍布杭城的各个敬老院、福利院以及老人公寓。”
心理疏导比物质帮扶更重要
在陈平看来,作为志愿者,他们所能给予的物质帮助毕竟有限,最多是帮老人干些体力活。与这些相比,陪老人解解闷,给他们提供些心理疏导更有意义。特别是现在社区里有许多独居老人,老人独自在家,只能看看电视,十分寂寞。因此心理上的慰藉与问候显得更为重要。
陈平还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浣纱路上住这个80多岁的大伯,老伴去世五年了,一个人独居在家,寂寞消沉,晚上睡眠很不好,过得并不如意。其实物质上,他并不缺什么,家里还有个保姆,但是两人几乎也不说话,保姆只管打扫卫生,做完清洁工作就走。了解了这个情况后我带了三个志愿者去看大伯,刚开始,他一聊就聊老伴,我们知道这样只会一次次触及他的伤心往事,于是就努力扯开话题。他并不是杭州人,而是当年解放杭州时进来的解放军。我们就和他聊家乡,聊他年轻时的事。这样他的心情才慢慢好起来,然后我们再教他晚上要怎么做才能有好睡眠。一来二往,老人家的情况也逐渐好起来了。”
浣纱路上的解放军老兵只是陈平和他的队伍服务过的许多老人中的一位,在十多年的志愿服务中,陈平和他的队友已经积累起了丰富的服务经验。
说起如何与老人打交道,陈平简直有太多话可以说,但千言万语归结起来是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每人都有隐私,老人也是。特别是那些独居老人或者空巢老人,或多或少有些伤心往事。我们志愿者不能因为自己的好奇心乱问,这会勾起老人家的伤心往事。我们关怀老人,但是我们的关心不应该造成他们的困扰。”
邱爱君,也是位10年志愿者经历的老队员。在她看来,对待老人,最重要的是聆听。“老人们一个人长期住在家,没有倾诉对象,往往比较寂寞,耐心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所感所想,其实也是为老人排解忧愁的一个方法。”
13岁的儿子 成了志愿者队伍里的老同志
一件事,做一天不难,十年如一日,确是难能可贵。
陈平却并不认为自己的坚持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说:“一件事做了那么多年已经习惯了,改了还不适应呢。队伍里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在一起做一件大家都热衷的事本来就是一种幸福。而且,时间久了,和服务的老人也有了深厚的感情,怎么能今天来,明天说不来就不来了呢。”
多年的坚持,陈平的家人也从最初的不解变为现在的支持。在他的感染下,他13岁的儿子,也从事志愿者活动九年了,称得上是志愿队伍里的老同志了。
邱爱君也将这份坚持归结为习惯,她说:“每个周末已经习惯去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度过了,他们每每对我们的到来十分期待,我们又怎么能辜负这份期待呢?
汤虹也是队伍里的老队员,十年的时间,她从学生变成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她亦从一个女孩变成了母亲,不变的是她对老人的关怀。她说:“老人们已经把我们当做亲人,我们也把他们当做亲人对待,虽然我们在物质上没有什么收获,但是精神上却富足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