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眼”
江干区红十字会、笕桥镇、江干区人民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爱心接力,让大爱延续
“为人间留下光明,我愿意。”43岁的蔡春玉,在自愿捐献角膜登记表上,写下自己的心愿。
简单一行字,在8月8日这天,变为现实。
这天10时40分,蔡春玉的生命走向终点。11时,她的眼角膜被立即取下,用保温袋包裹着,送去400公里之外的温州。
这也是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后的馈赠。
8月9日上午,温州眼科医院的陈蔚博士为两位患者完成角膜移植手术。眼角膜的更换,意味着患者的人生又有了全新的开始,丰富多彩,充满各种可能性。
他(她)们也将代替蔡春玉,继续感受世界的光明。
在这一善举的背后,又有着江干区红十字会、笕桥镇、江干区人民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爱心接力,让大爱延续。
“她是最最平凡的家庭主妇”
奔走于人体器官自愿捐献事业的朱强荣,这些年见过无数濒死的病人,可蔡春玉给他的第一印象,很特别,“皮肤很白,眉眼弯弯的,精神不错,气质也很好。每次我鼓励她,‘加油活下去’,她都会和我击掌以回应。”
对丈夫胡长河而言,蔡春玉又是怎样的人——
我老婆是贵州人,我是河南人。
她人非常好,开朗,大气,从没和人红过脸,特别是对公婆的孝敬,连我自己也自叹不如。我们来杭州10多年,她一直是最最平凡的家庭主妇,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可以说,这些年我在外面再辛苦,后顾之忧是没有的。
3年前她检查出患有直肠癌。一开始以为是痔疮,也没多在意,后来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是中后期了。那一年就动了手术,医生说很成功。
术后恢复得也不错,直到去年7月,发现癌细胞再次扩散。
先是药物控制,然后一直化疗……
胡长河说,但扩散的癌细胞不肯放过她,依然在身体里噬咬,到了后期,即使是在服用了止痛药后,蔡春玉依然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病痛。
“我死了以后,也要像丛飞这样捐出眼角膜”
“在朱大哥来问我们要不要捐眼角膜之前,我老婆其实动过这个念头的。”胡长河说,有一年,两个人在看《感动中国》,深圳“爱心大使”丛飞生前立下遗嘱,要捐出眼角膜献出爱心,“她当时就跟我说,‘我死了以后,也要像丛飞这样,捐献眼角膜,为女儿积德。’”
今年7月份,朱强荣在病房里遇到蔡春玉,那时她已经滴水不进,“吃什么吐什么”。老朱试探着向她提起这个话题,“没想到她一口答应下来,‘行啊。’”
“能捐出去是好事。”蔡春玉接着说。
由于病情日益加重,胡长河被医院告知继续治疗意义不大,不如放弃治疗。7月底,蔡春玉出院了。
出院,并不意味着可以回家。
“我们租的是农民房,房东不可能让病人死在家里。”无奈下,胡长河找来一个移动板房,这就成了骨瘦如柴的蔡春玉唯一的栖身之所。“她说话已经有气无力,思路却很清晰。板房里虽然有空调,但杭州连续高温,房间里还是热得像个烤箱。”来签自愿捐献书那天,朱强荣实在是于心不忍,“我非常想改变这个现状,可我实在无力改变。”
社会各界爱心接力
朱强荣想到了江干区红十字会。他们第一时间联合笕桥镇政府、镇红十字会,协调解决蔡春玉的后续治疗工作,并积极与江干区人民医院沟通,落实了治疗床位,减免了所有治疗费用。
胡长河简直不敢相信在第二故乡的杭州,有这样一群与他素不相识的好心人能如此尽心尽力地为他妻子奔波、提供帮助。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给她一份临终关怀。”江干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吴继炎说,蔡春玉8月6日入院后,医院领导抽调医疗骨干,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她的生命。
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从老家赶来的家属的陪伴中,躺在病床上的蔡春玉神情安详地度过了余生。
“感谢志愿者无偿捐献生命的礼物,拯救患者同胞,使他们重见光明、重获新生……”读完这一大串文字,工作人员和家属一起,面对她业已冰凉的身体,一起三鞠躬。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杭州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