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小英(右)在工作中。
语气柔软、神情温和,很多人形容骆小英温润如水。
“和她聊天,再紧张的氛围都会很快缓和下来。”同事们都说,这不仅是她的一种性格特质,更是一种职业能力。
1998年3月,从余杭司法局调入滨江区纪委以后,骆小英一直就留在信访室岗位。
信访室是怎样一个工作状态?“扯皮、抱怨、发脾气,还有人满脸挂着泪就进门了。”
16年来,和他们打交道,骆小英形容自己苦乐交融,“信访人的指责,当事人的不理解,信访核查的艰难,有时会觉得辛酸、委屈,但信访人的气顺了,信访问题解决了,又会非常有成就感。”
翻翻记录,粗略一算,骆小英接待过群众来访400余人次,看似数量并不多,但其中的艰辛只有经历者才能明白。
“我的原则是对于合理诉求,千方百计去沟通、协调、核查和反馈,对于不合理诉求,就耐心地疏导、化解。”
当初一身怨气走进门,现在许多曾经上访的群众却成了她的朋友,“偶尔在路上遇到,很多人还愿意停下脚步,和我聊一聊家长里短,有的甚至还保持电话联系。”
来某就是其中的一位。刚到信访室的时候,骆小英就认识了他,“他来反映法院审判不公、法官贪赃枉法。”事后经了解,来某曾经被滨江区人民法院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经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就这个问题,来某来回地向区信访局、政法委、区人大等多个单位进行反映,“那段时间,他每天泡在我的办公室里,甚至一度扬言‘生命不息、信访不止’。”
遇上这样的难题怎么办?
“每一次,我都先给他泡上一杯热茶,耐心听他讲着重复的事、心中的烦事、家里的琐事,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我就用心地听着,寻找着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骆小英说的“用心”是真用心。
“有一次,他提起儿子大了,没有工作整天在家。”骆小英把他的困难放在了心里,与时任政法委副书记进行了汇报,由陆书记出面帮他的儿子找到了一份工作。那以后,来某多年都没有再上访。
16年的信访工作中,有人从陌生变成朋友,但也有一些朋友因为信访问题的查处而有了隔阂。
虽然外表温润如水,但面对这样的难题,骆小英内心的信念却坚若磐石。
在办信办案中,她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绝不跑风漏气,更不办人情案件。几年前,骆小英曾查办过一起学校克扣学生餐费的信访件,而该校校长正是她的同学。“因为大家彼此都比较熟悉,他向我坦白了克扣的事实,并求情不予追究。”
矛盾纠结是必然的。“他是我的同学,而且也查清他本人并没有其他违纪行为,所套现金也已如数退还,又有主动说明的情节,提出不予纪律处分的意见,似乎也属情理之中。”
再三思量,考虑到事关学生利益,对其他学校也有警示教育作用。骆小英顶着巨大的人情压力,提出了给予校长、总务处主任等相关人员以纪律处分。
事后,周围许多人都无法理解她为何如此不讲情面。“当时,我内心只有一个选择,作为一名纪检监察信访干部,秉公执纪是我们的工作原则,在任何人面前都要坚守。”
2011年以前,骆小英还兼了委局财务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每逢信访核查任务重的情况,加班则更多。但再忙再累,如遇群众来访,她都会放下一切首先接待他们。
面对困难,骆小英坦言也曾彷徨过,“但每当看到已装订成册的信访案卷,我就释然了。群众诉求时的辛酸、解决问题后的开怀,和我的心血、汗水一起,见证了我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