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发展研究会和杭州日报围绕“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杭州如何强化价值引领、建设人文杭州”,邀请专家进行了讨论交流,本报今天摘要刊登专家们的观点——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杭州的城市形态是“一半湖山一半城”,从南宋以来,杭州就是中国城市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活样式,是城市独特的气质、内涵的延伸,如果杭州的发展是以西湖文化发展为模式的话,那么大杭州就应该是西湖文化模式的复制和延展。
今天的城市建设都是大主题和大规划,而真正的文化是以“小”为基础,是一种很细微的审美。杭州文化的特点应该是看上去细微,却很有力量,这也是杭州真正的魅力所在。怎样在树立杭州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前提下,找到杭州特有的方式来治理城市病,我觉得这其实是我们文化工作里很重大的命题。
另外,“乡村城市”的概念有可能对未来杭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愁”重要,杭州是我们的“乡”,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光是对固态文化的保护,也要对活态文化的保护,完整的文化系统要包括生活习俗。所以,乡村文化如何保护和重建,我们怎样通过乡村建设反过来帮助城市病的解决,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关于建设人文杭州,我有以下建议:一是如何引领城市文化精神、强化主流价值引领。杭州城市文化精神应该是老百姓的价值认同,是由学者和老百姓共同讨论决定的。二是汇聚文化大师,打造人文高地。需要花大力气引进一大批文化大师。三是如何说好杭州的城市故事,强化城市的文化基因。因为故事意味着历史感和厚重感。四是如何美化城市景观与标识,优化城市形象。目前杭州的文化设施、平台、景观和标志都需要改进。五是提高杭州国际化水平。我们需要打造国际化的平台,邀请全世界的政治界、商业届、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
曹增节(中国美院出版社社长、教授):我觉得杭州人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梳理杭州的人文资源。在政府主导下,对杭州人文资源仔细梳理,特别要保护老城区的活态文化。此外,还可以编制一本杭州文化读本,引导市民对杭州文化再认识。第二,发挥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咨询作用。政府对文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文化设施建设层面。第三,成立文化委员会,对“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文化评估,拥有拆建否决权。第四,文化建设应该和经济建设相结合。譬如老居住区改造可以采用新形式,如建一些公共文化空间,将文化建设与老居住区改造结合起来,代替原来的大拆大建。另外,可以在六和塔到复兴大桥这段之江路上构建大型沿江慢生活区,修建休闲带,将原有道路下穿,既可以发挥交通功能,还能保留杭州原有的文化气息,使得钱塘江景观变成真正的文化资源,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最后,需要有影响力的高端文化论坛,允许嘉宾发表不同观点。
吴宗杰(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所长):杭州城市的创新发展要“以古为新”,即依赖其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再现。在今天杭州的城市发展中,如何发挥历史文化遗存的“礼义”资源,对杭州今后发展至关重要。对此,我有几个思考:一是要重振城市的礼治空间。不是简单地复建古庙,而是要赋予其现代意义。譬如对凤凰山的考古要结合当下的生活,寻找南宋在那里留下的“敬”的空间,以此作为都市创新的源泉。还有,社区建设也要在邻里间恢复以亲尊为依托的熟悉感和亲情感,让大家走进小区就有踏入“故土”的安全感。第三,城市发展怎么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一个城市构建了“德”和“仁”的空间,利益也会源源不断地进来。这其实就是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价值不是空的,需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要在杭州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细节上寻找。
高力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今天杭州的文化发展战略应该是“让杭州人先文雅起来”。如何做到?我有几个建议:一是要有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报纸;二是要有严肃性的文化教育频道,激发市民的学习兴趣,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三是政府要大力扶持民营书店。杭州的民营书店曾经是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但现在大多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四是筹建文化发展公益基金,支持文化艺术事业;五是文化建设要突出“文化绿地”概念,社区要发展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设施,譬如小型图书馆;最后,可以学习巴黎的《现代乘客礼貌手册》,构造地铁文明乘车细则,并通过报纸、电视进行宣传。
(记录整理:何方、梁娟、隋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