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我们在努力做到让学校的墙壁在说话。”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大致意思是校园文化教育中,需要用物质文化建设来承载非物质文化,比如传统、校风、学风等等的校园精神文化。
2013年4月,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江东路的沿江步行带上,学正小学副校长徐春芬和四五十个学校六年级的孩子迎着江风徒步而行,每过一段,他们便对着眼前宽阔的钱塘江大声诵读国学经典篇章。数公里的毅行和吟诵经典,成为了每一位学正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礼。
在学正,国学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言下的那面会说话的墙壁,在这所学校里,国学可以是一走进校园就直观感受的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棋盘、笔洗、圣贤雕像,当然也可以是伴随着学生放学下楼的朗朗书声,还有那六年学习得来在母亲河边的一段毅行。
国学课,孩子们走路都是轻轻的
博学,正身,是学正小学的校训。很多人诧异,这所诞生于2009年的学校竟会有着这样厚重的办学理念,说起校训的由来,徐春芬解释说,校名由路名得来,校训则由校名得来,没有刻意为了传统而传统,也没有刻意为了传统而国学。
学正的国学教育,最初是因为一个对国学感兴趣的老师,和一群愿意学国学的孩子。后来,学校成立了蒙正国学社团,到了去年,学校将原有的阅览室改建成了蒙正国学馆,所有上国学课的孩子都可以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学堂中吟诵经典。
“现在社团有40多个孩子,平时社团活动他们都会穿着汉服,学校其他孩子则是每周都会在国学馆上一堂国学课。”徐春芬说,现在的国学课主要和学校原有的德育课以及读书课结合起来,在学国学的同时,还会讲中华传统礼仪。
学国学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直接的问题貌似和儒雅的中华文化格格不入,但是徐春芬却不得不每天面对来自家长、同事类似的问题。
她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学正小学,有一条国学长廊,长廊是传统的中式装修,有竹子做的窗棂,还有宫灯、古玩架,长廊墙上窗户上都是古诗词,而墙边则摆着三套中式传统家具,有圈椅、供案,供案上则放着一套茶具。
从国学长廊建成以来,茶具从来没有损坏过,而古玩架上的装饰品、书本也从没有遗失过。
徐春芬说,在这里,孩子们连走路似乎都是轻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