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4年专题下沙“雨露工程”育新苗“民办教育扶持”工程
开发区民办教育共撑一片蓝天,让新杭州人心安
2014年07月01日 17:28:51 星期二

杭州网讯 2011年8月27日,汪传富第一次踏进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博学校的大门。这是一所刚从工业厂房改建而成的学校,除了刚落成的新校舍,校园里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然而4天后,它就将正式开学。

就是在这4天里,汪传富带领着他的教师团队在校园里忙碌着,安排班级、课程设置、购置设备……2011年9月1日上午9点,杭州文博学校准点开门,迎接第一批学生的到来。

冲刺准备 只为让孩子“好上学”

杭州文博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与一般的民办学校有所不同,这是一所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准备的民办学校。

来自江西的王译进现在已经小学三年级了,他算的上是文博学校的第一批学子。2009年,刚满5岁的王译进随着妈妈来到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想着杭州发展的机会多,环境好,生活会更好。”王译进的母亲杨女士说。

2011年,眼瞅着王译进到了入学年纪,而按照市里有关规定,孩子要读公办学校不符合条件。

“当时也找了其他一些学校,要么就是太远,要么就是条件不符合。”偶然一天,杨女士听同事说,家附近盛安路上开办了一所新的学校,杨女士觉得可以试试。

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杨女士给孩子报了名。但一直等到8月下旬,还没有接到入学的通知,“当时听说,文博学校可能开不起来了,我们都准备要回老家了。”

而此时,汪传富和他的教师团队从早忙到晚,只为保证孩子们能按时到校上课。“那几天里,学校门口总会有很多家长徘徊询问,学校什么时候能够开学,孩子能否正常入学。”汪传富只是说,9月1日,一定要开学的。

9月1日,开学第一天,王译进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了文博学校。“看到孩子入学了,心想终于可以在杭州安定下来了。”杨女士说。

如今,文博学校已经有43个教学班,帮助解决周边20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目前,开发区共有5所民办学校,阳光小学、文博学校、金沙学校3所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专门学校,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东南中学两所为优质民办学校,成为公办教育之外有益的补充。


从“输血”到“造血” 让孩子“上好学”

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能否过关,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会不会更不靠谱,这些疑问伴随着这些学校的启用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如何让这些新杭州人的子女能够“上好学”,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自己的理念,不仅确保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还要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在来文博学校之前,汪传富历任过下沙中学、文海实验学校等多所公办学校的资深老师。“刚来文博学校的时候,让我感触最大的一点是,这里的很多孩子多少都有些自卑,他们总觉自己比别人差,没自信。”如何才能打破这个障碍,汪传富始终坚持一个理念“要让这些孩子能够与公办学校的孩子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实现同样的梦想。”

与开发区其它的公办学校一样,文博不仅在课程上有着自己的高标准,同时也成立了舞蹈、绘画、体育、小记者等10余个社团,鼓励孩子们培养自己的兴趣。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如何才能让这些孩子“上好学”,汪传富认为,教师资源也是一大关键。“除了要依靠开发区的‘输血’之外,文博要学会为自己‘造血’。”

在文博学校,70%以上教师都属于新招收的年轻教师,与一些公办学校相比,教学经验存在很多不足。对此,文博与区内多所公办学校结对探讨,共同研究,共享教学资源。

“我想为这些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办好草根教育,做好平民教育。要让老百姓看得见学生在进步,老师在进步,学校在进步。”汪传富说。

出台新政策 为“新杭州人”创造同一片蓝色

今年,开发区出台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强民办学校管理与扶持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要实施“民办教育扶持”工程,通过制度设计、资金奖补等方式,经过5年左右时间,形成开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态势,保障开发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真正实现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

保障开发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好上学”。区财政每年安排经费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专项补助。主要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专项补助600元/生/年,免课本费补助,免杂费补助,免作业本费补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在困难生资助等补助政策上予以一定倾斜。

除了“输血”,开发区还要坚持为民办学校“造血”。公办学校定期组织骨干教师“送课送教”,组织双方教师共同开展教科研工作,组织双方师生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培训。

今年是王译进一家在下沙安家的第8个年头了。杨女士说,生活在下沙,让她觉得很安心,他们要继续待在下沙。

心安处,便是家。随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建区”向“造城”转变,越来越多五湖四海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到下沙来工作,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见证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每一步的成长。而为这些新杭州人打造一个宜居的安心家园,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同样也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保障。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沈妍 编辑:王帆
策划、编辑:新闻中心 网页设计制作:葛颖蓓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