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节刚过,微软宣布关闭原诺基亚北京及东莞手机工厂,转至越南。两地工厂预计将裁员9000人。有专家分析,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已优势不再。
最近,不少经济分析机构与海外媒体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7%的新分水岭之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是否还会探底?会不会出现通货紧缩?政府“强刺激”政策是否会出台?会不会影响新增就业?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部分专家。
经济增长是否再次探底?
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以至于不少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4年来最低”“中国遭遇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最低增速”……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调至7%以下。
“增长阶段转换时期,增速放缓容易引人关注。然而,速度变化是表面化的,更重要的是速度背后的结构和发展质量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刘世锦说,适应放缓了的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
他认为,当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但中高速增长的“底”还没有探明,或者说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未来还将有一个探底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不仅是增速变化,要更多重视增长质量和效益,速度服从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说,在经济探底过程中,GDP增速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过程中增长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综合绩效是不是进入了上升轨道。
“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短期的宏观经济需求因素,而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说。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这其中固然有工业增速回落的“跷跷板”效应,但服务业自身较快发展、更多发挥经济支撑作用也是客观现实。
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
物价起伏反映着经济的冷暖。1月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增长0.8%,5年来首次回落至1%以内,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了负增长态势。有些专家提出,中国今年CPI指数可能会出现“负数”,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
交通银行研究报告认为,物价涨幅较低既有国际油价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淘汰过剩产能、推进产业升级的结构性转变正在进行之中。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表示,目前不至于出现全面通缩的问题,因为从CPI的指标来看还是较好的,保持稳定,并没有大幅波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下通缩的结论还为时过早。尽管PPI已经近35个月负增长,但目前CPI还是正的。我国2000年通缩时,CPI、PPI等指数都是负的。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的结构性的通缩问题,这和目前调结构的要求相关,因此局部产生一定结构性通缩是必然。但不能简单把工业领域的通缩放大看。”他说。
他认为,2015年下半年还有扭转局面的机会。随着下半年房地产企稳回升,出口提升,基础设施投资加大,财政赤字发挥的效用显现等,PPI还是有向正的方向转化的可能。
靠“强刺激”还是靠改革?
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指数走低、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下滑……多重因素叠加,中国经济会否“强刺激”,成为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疑问。
“刺激本身是一个中性词,经济下滑过快时该刺激还是要刺激,但这种刺激只是让转型比较平稳,改变不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趋势。”刘世锦委员说,刺激政策应点到为止,解决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还是靠改革。
“其实,中国政府对待经济绝不是简单的强刺激,而正专注于修内功。”黄泽民委员表示,中国政府推出的诸多政策表明,中国经济找寻增长点不是靠“强刺激”,而是强力推改革。
2015年投融资改革将全面提速,基础建设投资将明显获益。黄泽民委员说,关键是不能让资金投到产能过剩行业,而是引导其在医疗、农业等民生项目上发挥作用,让百姓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政府改革的重点领域。迟福林委员认为,未来中国消费有可能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未来五到十年可持续增长的保障。他同时建议:“应破除行政垄断,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通过创新公共财政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加快金融改革等方面啃下结构性改革的‘硬骨头’。”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仍有不少潜力,结合新的增长点,还有很多政策创新方向和回旋空间,强刺激并非适合之举。”黄泽民委员说。
“新常态”是否会拉低就业?
2014年,虽然我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创出新世纪以来新高。
专家们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这些会传导、影响到就业领域,加上就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就业形势不可盲目乐观。
“从身边情况来看,往年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就业去向已定,但今年形势并不乐观,必须高度关注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方精云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经济正逐步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为主转型,相比以前能吸纳更多就业。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约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即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就业市场也会保持相当稳定。
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能够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总体处于合理区间。虽然增速比过去略有下降,但GDP总量依然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能实现的增量变大,带动就业的数量也就更多。同时,去年以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准入门槛的降低,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
方精云委员表示,“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完善职工培训体系,为下岗职工的转岗就业提供帮助,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办学者、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也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加快破解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