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改革,打造健康中国。
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如何让医务人员更积极地投身医改,是医改取得成败的关键环节。多位来自医疗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从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改善医患关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多方面入手,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让医务人员在改革中受益,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关于医保
“应对医疗费用不断攀升态势,要探索引进商业保险模式,大力发展健康保险,做大医疗保障的盘子,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院士
关于分级诊疗
“政府要控制大医院的规模,遏制盲目扩张势头,为病人分诊、分流创造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顾晋
关于医患纠纷
“医生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都不要任性,而是要互相信任。”
——全国政协委员黄洁夫
关于公立医院公益性质
“要向公立医院追逐利润的扭曲行为开刀。”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
关于民营医院
“民营医疗机构的特点是体制机制以及考核机制灵活,便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进而‘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
用“以医养医”取代“以药养医”
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反映,目前医疗技术服务收费价格偏低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大医院做一个胃和十二指肠手术,一般由一名专家带领六七名医生、麻醉师、护士上台,得做5个小时手术,手术收费是2000多元,如果按照每名医务人员小时工资计算,远远低于星级酒店做两小时按摩的收费。大医院一天的护理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也无法体现医护人员的真实劳动。
那么患者高额医疗付费都去了哪里?受访的多位代表、委员告诉记者,说到底,老百姓觉得看病贵,但是大家的钱没有花在治病上,而是花在药费、检查检测费上了。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认为,“以药养医”不应再继续下去,而应该代之以“以医(术)养医”,合理调整和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格,降低药品、检查、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使医生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通过合理控费让老百姓看病尽可能少花钱,这是医改的核心。
改善医患关系,落实分级诊疗是关键
长期以来,患者看病难的同时,医生负担也很重。在全国许多公立大医院,天天上演着专家门诊一号难求,候诊大厅长队如蛇的火爆场面,医生出诊时,顾不上吃饭,不敢多喝水,就怕上厕所;有些外科医生,常常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钟在手术台上下不来。
全国政协委员尚红说:“医生负担太重,希望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使真正疑难重症患者分流到城市大医院,把小病、轻病留在基层医院。”
一些代表、委员建议,通过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分级诊疗落到实处,把医生从这种现状下拯救出来,是改善医患关系的第一步。
其次,社会舆论和患者应对医生多一些理解,医务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绝大多数医生表现出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不应该因为极端个别现象而对医务人员全盘否定。
稳妥推行医师多点执业
国家层面旨在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说,目前针对多点执业出台了完善管理办法的大医院在全国还不多见,多点执业需要医改相关配套措施跟上,分级诊疗要真正落实,大医院不再人满为患,多点执业的时机才会真正成熟,而目前医院自己的诊疗工作都忙不过来,专家更是分身乏术,再让医生去民营医院兼职拿高薪不太现实。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能够实行多点执业的,绝大部分还是退休医生,而更多在职医生坦言自己宁愿私下“走穴”,也不愿意申请多点执业。
受访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实行多点执业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尽快跟上。包括人事制度改革,要解决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医生原来单位与多点执业单位之间责、权、利问题,人才培养成本如何摊派问题,原单位与执业单位工作量如何分担等诸多难题;其次是实行多点执业后医疗保障和药物保障问题;第三是物价政策问题;最后还有多点执业单位工资制定和支付问题,责任监管问题以及财政补偿问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