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十三五”规划。在这“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布局之年,回顾过往,“十二五”规划的指标具体完成情况如何?为我们的经济民生等方面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十二五”时期中国GDP年均增长 8%
10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十二五”期间的五年,我国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同时,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
此外,我国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2014年末达到3843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5.0%,年均增长7.8%,连续九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业成中国经济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达46.9%,2014年进一步提升至48.1%。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继续领跑,以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49.5%的佳绩,稳稳支撑起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
第三产业新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十二五”前4年,我国旅游年收入从2.2万亿元增至3.25万亿元,接连保持两位数增速,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互联网业态的蓬勃兴起,我国网上零售额始终保持40%左右的高增长,并带动快递、信息消费等行业迅猛增长。“十二五”前4年,我国快递业年均增幅均在50%以上,2014年快递业务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在领跑经济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成为税收贡献的主力军,2014年,第三产业贡献税收占比达53.5%。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分别增长24%和23.7%。
第三产业占就业比重在2011年首次跃居第一,此后逐年增加,已成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新登记企业占总数的76.55%,2014年达78.72%,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80.3%。
消费激活内需新引擎
“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0%,GDP总量增长到63万亿元。今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如何转换动力、形成合力,是国民经济顺利换挡、提质增效的关键。“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2014年,国民经济中消费率提高到了51.2%,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50.2%,需求结构上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
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网络消费增速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近4倍。同时,居民消费结构也正在由以往的“生存型”消费向以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
投资、出口渐趋稳定
消费一马当先的同时,投资、出口渐趋稳定。“一带一路”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不断出台和细化,国家投资不断向经济投资缺口腹地侧重;对外投资成果显著,2011年~2015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466亿美元。
在经贸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情况下,国家更是通过推动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外贸易结构得到持续优化。201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升。贸易主体格局更趋合理,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比下降到46.5%,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比提高到36.4%。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年轻的城市,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口岸霍尔果斯设有我国首个跨境边境合作中心,在这里,我国生产的电子、纺织等商品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中亚、西亚的市场。
城镇化持续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展迅速,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城镇化率规划目标是在2010年47.5%的基础上提高4个百分点,到2014年,实际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提前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
特别是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我国启动了2个省和62个城市(镇)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镇化进入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的新阶段。全国城镇人口总量持续稳定增长,持续增长的城镇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保证了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
2015年,国家重点实施了“一融双新”工程,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收效颇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24个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3大城市群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中西部城市群也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城镇化布局正在不断优化。
在此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每人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892元;2011年至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19万;201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
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
“十二五”前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快于8.0%的GDP增速,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1%;全社会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2.75倍,基尼系数缩小到0.469。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超过同期7%的GDP增速。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十二五”规划的收入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出现向好势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算,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14年的0.469;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从2008年的3.3倍下降到2014年的2.9倍,改革发展的成果会更多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倾斜。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拒批151项目环评
“十二五”前四年我国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2015年上半年,四项污染物排放量继续较大幅度下降,其中前三项污染物排放量已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其中,COD排放量下降,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好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近年来,环保部在环评上面的把关明显趋严,虽然在不断下放环评审批权,但是环保部层面不予审批的项目环评文件明显增多。
“十二五”以来,国家层面对151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总投资达7600多亿元,涉及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煤炭、化工石化等行业。
今年8月,环保部介绍,上半年,环保部共批复建设项目环评文件92项,涉及总投资7028.17亿元。对不符合审批条件的17个项目不予审批,涉及总投资1094.28亿元。同时,下半年,环保部将召开“三大区域”战略环评启动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十二五”的坚实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迎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