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 汽车 | 图库 | 宽频 | 娱乐 | 旅游 | 数码 | 金融 | 体育 | 家居 | 公交 | 时尚休闲 | 消费头条 | 新闻 | 论坛
 
 当前位置: 十二五成就
回眸十二五 浙江城乡全面融合进行曲响彻绿水青山

2015-11-09 15:13    杭州网

    2014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3元,5年间年均增长12.1%,连续31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2012年,浙江省第三次将扶贫标准提高到4600元。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为7419元,同比增长18.0%。

    2014年全省新农合参合2527.5万人,人均筹资标准649元,比2010年的237元提高1.7倍。

    2015年浙江省90个县(市、区)全部宣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行“零择校”。

    ……

    “十二五”期间,浙江通过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农村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打造出了一批宜耕宜业宜游宜居的生态农村,城乡居民幸福感不断提高,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了一支城乡全面融合的“进行曲”。

    绿水青山才是“聚宝盆”

    要解决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便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浙江不少地区做了探索,也曾走过弯路。

    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上世纪70年代起开启了第一座石灰岩矿山。此后,石灰窑、矿场、水泥厂相继在村里建了起来,“石头经济”成为余村的支柱产业,年收入达300多万元。可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却让周边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漫天的粉尘将苍翠的青山染成了“白发”。村民钱包鼓了,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低。2003年,余村忍痛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村里经济一下减少到20万元,不少人也在嘟囔:“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可以并存吗?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对余村人的放弃给予了肯定,并指出一定不要再去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后,历任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努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付诸为实际行动。

    如今的余村,不再像是十年前那个“银发老人”,穿村小溪水流潺潺,四周大山满目葱翠,重新焕发了活力。借助美丽乡村建设,余村成了长三角游客们眼里的“后花园”,一辆辆大巴驶进了村。一些村民尝试着办起了农家乐。没想到,等着吃山里菜,看村里景的游客排成了长队。“生态”也能致富!意识到这一点的村民们兴奋起来了。一户户农家乐在村里相继建起,农田和山地变成了“开心农场”,村里的银杏树和百岁娃娃鱼也被游客们用相机发上网出了名。打工的人纷纷“返乡”了,余村再次人的荷包又鼓了起来,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再次突破3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7677元。

    余村的探索在浙江各地被复制,一个又一个农村,一户又一户农户从青山绿水里淘到了金。

    衢州龙游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县建成沼液池1.2万立方米,铺设沼液管网9500亩,在果蔬、茶叶、毛竹、苗木等种植区域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模式,将养殖小区的沼液通过管网输送到种植基地,在园区之间构建中循环。2014年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数202.1万人,同比增长25.4%。

    开化下淤村原本是一个贫穷破落小山村,近年来经过生态整治开发建设,成为了当地首屈一指的生态优美的美丽乡村。村民叶强前几年都在上海做批发生意,看到村里旅游发展的风风火火,开办农家乐、采摘园的人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就主动放弃了上海生意回到村里办起了水上乐园项目,如今一天收入就达到上千块。2014年,该村旅游营业性收入205万,实现突破性增长。

    淳安下姜村,曾经传遍十里八乡“土厢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男”的歌谣已成了绝唱。村里建了沼气池,整治了房屋外立面,清河道,砌水坝,脏乱差的穷山村如今也成了美丽乡村。村民姜海根连除夕夜都在为大年初一预定了农家菜的游客忙碌着,他将自己家一亩半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可分到1800元的土地流转金,专心在家干起了农家乐。随着淳杨公路2014年底改建通车,现在全家一年收入比去年翻了两番,突破10万元。

    农民日益鼓囊的钱袋子为浙江在绿水青山间进行的城乡融合探索做了回答。

    2014年全省休闲农业园区接待游客超6500万人次,休闲农业实现产值160亿元,促进农民增收近40亿元。“十二五”前四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平均年增长速度农村比城镇快1.3个百分点。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2,到2014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下降到2.09,大大低于全国的2.75倍。

    足不出村享受公共服务

    一大早,余姚临山供销社前就是一片忙碌的景象。附近不少农民都来询问农资,供销社里几个人忙的热火朝天。

    好不容易得了空,临山供销社的负责人胡国森赶紧招呼记者:“真是不好意思,我们事儿太多了,有35家农资连锁店,临山、黄家埠两个镇的6万多亩农田都要我们负责,要为12.5万农民服务呢!”

    来到村里的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只见临山供销社已经把农资服务点开到了这个占地1.2万亩的合作社的家门口。合作社里,不管是正在摘葡萄的还是理货的社员,见了胡国森都热情的打招呼。胡国森一个转身就投入了帮大家搬葡萄的行列。

    趁胡国森忙碌之际,记者与合作社一位社员攀谈起来:“老胡他们供销社对你们帮助大吗?”这个普通话带着浓浓余姚腔的社员很是激动,冲着胡国森的背影竖着大拇指:“去年我们有2.2亿的销售额,供销社帮我们直销出去1500多箱葡萄,还帮我们与本地连锁超市进行对接、联系外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上门收购。老胡总结出的‘葡萄应该施高氮低磷高钾复合肥’的经验,既能提高果品品质,又可改良土壤,让我们每亩效益提高了200多!”听到了我们的聊天,胡国森回头憨憨一笑,又引来社员们一片笑声。

    收入增加了,环境变美了,农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攀升,生活休闲方式也在改变。

    晚饭过后,湖州德清东衡村的妇女们便三三两两从排屋或小高层楼房走了出来,聚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上,伴随着热闹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旁边篮球场上,年轻小伙们活力十足地打起了篮球。还有些村民则有说有笑走进文化礼堂的数字电影院,等待着他们喜爱的戏曲片开播。

    不仅文化下了乡,浙江农村各项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农村人享受的各项服务也开始与城里“同步”。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2013年底,全省97.4%的行政村拉通了宽带,97.3%的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96.3%的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图书馆3.8个,平均每个乡镇拥有20.2个50平方米以上超市,建有21.7个住宿餐饮企业,设立了4.8个金融机构网点,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便利的商业和金融服务。

    为了让农村娃娃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2013年,浙江省启动公办初中和小学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规定在同一学校校长任职满10年、教师任教满12年都须交流,骨干教师在县域范围内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同时,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制度,调整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新增的高级岗位预留用于评聘交流教师,引导教师实现自主交流,促进长效工作机制形成。

    为了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浙江制定了学籍与连续3年高中在浙江就读的“低门槛”异地高考方案;为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浙江率先在全国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为保护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的公平,2015年浙江省90个县(市、区)全部宣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行“零择校”……一系列的政策为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驾护航。

    浙江还率先把农村居民和城镇无养老保障的居民一并纳入养老制度覆盖范围,并在所有县(市、区)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度,城乡养老保险已逐步迈向“全民养老”。

    如今,生活越来越幸福的浙江农民消费观念也跟着城里人一起发生改变,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省农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支出大幅增长,尤其是衣着支出848元、旅游休闲娱乐支出196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60.0%和84.9%。 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为64元,每年增长率都超过50%以上。

    站在田埂上精准化定政策

    伴随着城乡全面融合进行曲的唱响,农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这离不开浙江省各级政府为农民们精准化定制的各项政策。

    杭州市农办经济发展处处长章国甫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调研报告。为合理制定政策,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杭州市农办组织了专家“智囊团”,他就是其中之一。这几年,杭州周边乡镇几乎村村都有农家乐。可多年发展,同质化严重的农家乐已经让许多农家“乐”不起来。为此,他多次率队赴各地区县对农家乐发展进行调研,深入到镇、村、户调查摸底,挨家挨户摸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镇、村领导和农户的意见建议。2014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了全市推进农村现代民宿业发展工作会议,对发展农村农家乐升级现代民宿业进行了再动员、部署。政策出台后,章国甫又继续走村入户,搜集了解村民们对该政策的意见,并不断完善修改。谈起这么多年在农村调研的感受,章国甫总结说:“只有足下有泥,才能政接民心。”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原因也相异。经过调研,省级“智囊团”指出浙东北地区,低收入农户所占比重较低,致贫大都是老弱病残,可以实施以“输血”为主的精准扶贫。而浙西南则是低收入农户的主要集中地区,多丘陵山地,交通不便是经济难发展最大的原因,当地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多,家庭普遍缺劳动力、缺资金,对他们除了要给予经济补助外,还要加强“造血”功能。

    从临安市清凉峰镇出发,沿着蜿蜒山路驱车20分钟,就来到了海拔八百多米的马啸村。只见村头“全国淘宝村”的牌子高高矗立,村内墙绘上写着“马啸,因淘宝插上腾飞的翅膀”等,不少农户家门口堆放着小山包一样的包裹。长期以来,村民都靠种山核桃、高山蔬菜为生,每逢丰收季节,村民们就推着车三三两两到镇上买,赚到的钱仅够维持温饱。2003年,村民年收入平均3900多元,乡里排名倒数第一。作为市级扶贫重点村,杭州市每年都要在马啸村投入大量帮扶资金,但是该村总也不够用。每次村里要基建,村支书方春辉都要到镇上“哭穷”要钱。

    经过调研,专家提出马啸村虽地处山区,但农产品可正是时下最热门的“绿色、生态、无污染”,只是山路弯弯,交通不便,这些好农产品却一直养在深山无人识。杭州市结合“电子商务之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马啸村迎来了“新生”。为此,杭州市、临安市两级农办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资助设备、培训人员,去年,临安市还投入七八十万为村里架起光缆,镇里还出面与快递公司协商,联系快递专车上山进村,到家门口收货。

    如今,网店一开,广告一打,快递一送,现在马啸村的山里货不但不愁卖,价格还提升了很多,不少村民因此脱贫致富。陈志龙是当地困难户,由于年轻时出了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常年只能靠轮椅生活,收入全靠市里慰问金。2011年,他利用资助的电脑开办了淘宝网店,主卖山核桃、坚果、笋干等山货,如今,他每天能接近百单生意,年收入十几万。自家的山货不够卖,他还从农户那里收购农产品,现在固定给他供货的农户就有两三家。据村支书方春辉介绍,如今村里做电商的农户已达到55家,不仅自身致富,还能带动其他村民增收。现在,村民年收入已突破两万余元。

    位于浙西南的遂昌县,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当地村民都以外出打工为生,低收入农户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9%。近年来,该县致力于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将农村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工作体系,通过培训人员、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引进相关电子商务项目等,2014年实现网上销售额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8年保持在12%以上。

    正因为始终站在田埂上挥舞着“指挥棒”,浙江针对各个市县区的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民俗资源,量身制定出了特色种养殖业、来料加工、电子商务、特色田园式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农家乐、“民宿”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围绕“两山”科学论断,坚持低碳环保型生态发展道路。城乡全面融合进行曲才如此悦耳,如此和谐,如此受欢迎。

    过去的成绩是发展的基石,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浙江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又开始了“十三五”蓝图的规划,一场场建言献策的头脑风暴会已在各个地市厅局部门如火如荼地展开。

    “十二五”,浙江城乡全面融合曲已起,“十三五”,浙江城乡共迈小康声更劲!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作者:戴谦、吴楠    编辑:见习编辑 叶海涵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