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浙江农村全力奔向高水平全面小康
沈一帆 绘
核心提示:
“老乡”称呼代表的群体——农民,“老乡”双脚站立的土地——农村,“老乡”赖以生存的根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来源、重中之重和根本目的。换而言之,农业兴则国兴,农村强则国强,农民富则国富。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塑江南水乡韵味,倒逼乡村转型升级,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从来不会遗忘这片乡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浙江的承诺、浙江的实践,更是浙江的骄傲、浙江的情怀。
30年,中国城市化浪潮汹涌。作为中国沿海第一富省的浙江,却依然守着一份初心:
这是一张始终在手的“奖状”——至2014年底,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0年领跑全国,位居全国省区首位。去年领回的这张“奖状”,成绩已是“1937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是2010年的1.7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农村发展心心念念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说过这句话。“关键”两字,一语道出,“老乡”称呼代表的这个群体——农民,“老乡”脚下的这方土地——农村,“老乡”赖以生存的这一根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来源、重中之重和根本目的。
日前,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衢州考察调研,他在和部分市委书记座谈时指出,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确保全省各地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县县都小康、人人不掉队。“高水平”+“全面”,站在历史发展的新刻度,浙江再次向世人宣告——
“十三五”,厚积薄发的浙江农村,勤劳智慧的浙江农民,更要发力奔跑,奔向城乡一体的新农村,奔向“两富”“两美”的新浙江,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 全面小康,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首先表明,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老乡”小康,中国才算真的全面小康。)
在城里人的眼中,远方的农村是诗意的;在乡下人的眼里,身处的农村是落后的。诗意与落后,截然不同的印象,亦是城与乡的差距。
农业是立国之本,“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甘肃定西、海南琼海、山东临沂、河南兰考、新疆喀什等多地考察时一再强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通俗而暖心的话语,信息丰富,内涵深远。翻开词典,“老乡”,对不知姓名的农民的称呼,又指笨拙、粗俗、朴实的庄稼人。它所指代的,是农民这个群体,农村这方土地,农业这一基础产业。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说明,中国要实现的小康,是全方位、全覆盖,不分城乡、不分东西,不能让一个地方出列、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当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破解“三农”发展难题,让7亿“老乡”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把深化农村改革的意义,等同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
凡此种种,都是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弥合城乡鸿沟,让山清水秀的农村,既充满田园牧歌的乡野诗意,又具备现代舒适的城市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