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 汽车 | 图库 | 宽频 | 娱乐 | 旅游 | 数码 | 金融 | 体育 | 家居 | 公交 | 时尚休闲 | 消费头条 | 新闻 | 论坛
 
 当前位置: 十二五成就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美丽东部湾”

2016-01-08 08:55    杭州网

围绕品质提升 做优副城环境产城融合

建设中的金沙湖

沿江生态居住区

江湾小学学生

之江东路跨运河二通道桥

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

龙湖·金沙天街

获批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地铁1号线延伸段全线开通, “五水共治” 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改一拆”获得新突破,回迁安置进入“清零”阶段,三级甲等医院大楼、新建小学幼儿园纷纷投入使用……五年来,下沙新城的城市面貌和环境品质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产城融合,生态和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美丽东部湾”建设为主线,以实现“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为总目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社会和谐构建行动”,以完善生态产业网链为核心,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建设杭州东部“一江一湖二廊三园”七大绿色生态功能区为载体,一个 “天清地净、绿色低碳、创新集聚、活力智慧、富庶祥和”的“美丽东部湾”正加快成形。

产业城市实现和谐融合发展

2015年夏天,喜报传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委联合发文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浙江省第二家通过验收并批准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时间再返回两年前,2013年8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美丽东部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个“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力争成为“美丽杭州”建设先行区的美丽蓝图浮出水面。

开发区坚持通过土地资源整合、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等多种形式探索实现集约发展、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径。

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集约发展,规划先行。开发区规划打造六大重点功能区,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分别是1个总部功能区(杭州东部湾总部基地)、1个高端工业功能区(东部高新产业园)、2个创新产业功能区(新加坡杭州科技园和东部产学研创新示范园)以及2个现代服务业功能区(金沙湖中央商务区和现代物流专业市场集聚区),六大功能区预计可整合产业净空间6平方公里。启动开发两年来,功能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招商引资注册资金70亿元,充分发挥了在全区招商引资和有效投入中的带动作用。

开发区坚持优地优用导向,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引进的一批重点项目投资强度都在700万/亩以上。在“三改一拆”行动中,注重拆违与地块开发、公建配套建设相结合,开发区拆后腾出土地面积已达941.13亩,已利用面积695.51亩,拆后土地利用率达73.9%,为优质企业发展腾出了新空间。

优科豪马、史陶比尔等工厂的屋顶上,一块块太阳能光板熠熠生辉。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在下沙企业中已蔚然成风。开发区出台加快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增九阳北部工业园、顾家、恒大建材市场等屋顶光伏电站的安装,全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累计达到了35兆瓦,预计可实现光伏年发电量3000万千瓦时以上。

“十二五”以来,开发区针对涉及化工、印染、电镀行业的17家企业开展专项整治,推进并完成了70余家工业企业的搬迁工作。通过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节能技改、排污治理等举措,开发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污染控制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开发区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固废产生量、COD排放量、SO2排放量也均呈现持续减少的良好态势。

持续发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棕榈树、游步道、碧水、芳草地,还有沙滩,游走在金沙湖一期公园之中,下沙市民也体验到了南国海边度假的浪漫感觉。

新年工作日的第一天,金沙湖边挖掘机的轰鸣声,运输车辆的马达声此起彼伏,驱散了隆冬的寒意。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再度展开。继一期2013年对外开放之后,金沙湖公园湖体Ⅰ标段正式动工开挖,被称为城市“东部之眼”的金沙湖拉开了二期开发建设的大幕。

金沙湖公园总面积约7.8万平方米,包括植物入水湖岸、砌石直立湖岸、沙滩湖岸、松木桩湖岸、湖中岛松木桩湖岸、湖中岛植物入水湖岸、北侧出水口、南侧出水口、湖体土方开挖、现状路面和河道驳坎拆除等。根据计划,力争在2016年1月底前完成Ⅰ标段工程样板段的土方开挖、驳岸砌筑、湖体防水施工等相关工作,为金沙湖工程推进奠定基础。

水是城市美丽的灵魂。开发区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对列入年度“五水共治”实施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财政按每年不少于15亿元,三年50亿元的总规模,落实资金配套。截污纳管、排水管网清淤和排涝水等项目逐一实施。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去年以来,辖区28条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一边是浩淼江水,蒹葭苍苍,一边是绿茵如锦,雁落鹜飞,风光迷人的下沙沿江景观带被人们誉为“最美的沿江大道”。目前沿江景观公园二期项目也在紧张施工之中。

花园式生态型副城,是下沙生态建设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开发区优化绿地、湿地、河道、建筑物等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一江一湖二廊三园”七大生态功能区(“一江”即沿钱塘江湿地生态区;“一湖”即金沙湖生态区;“二廊”即杭州绕城高速东线、北线下沙段两条生态长廊;“三园”指高教园区西区生态公园、高教园区东区生态公园以及体育生态公园三个生态核心区),绿地面积达到77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品位。

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全面提升

交通出行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这五年来下沙市民对城市公共服务优化的最直观感受。

原来从下沙到杭州主城区,仅有一条下沙路;2012年底,地铁1号线开通;2013年底,德胜快速路直达下沙;去年“五一”期间,随着之江东路跨运河二通道桥通车,这条“最美沿江大道”又将下沙与钱江新城无缝连接。2015年11月24日,杭州地铁1号线下沙延伸段正式开通,沿江居住区居民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市中心。下沙与市区交通四线齐发,真正实现无缝连接。20分钟接轨主城、10分钟接轨地铁的交通圈已经形成。

近年来,下沙副城的商贸服务飞速发展,现代化副城中心的形象愈为突出。

2015年9月,金沙天街正式开业。作为城东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建成的地铁上盖大型商业综合体,龙湖·金沙天街在下沙的金沙湖区块落下重子,22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购物、美食、IMAX影院、真冰场、大型超市应有尽有,书写了下沙新城的商业新纪元。

在着力完善社区商业配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区还引进和建设银泰城、印象城、和达城、宝龙城市广场、龙湖天街等知名商业综合体,建成及在建的商业设施达200万平方米,不仅满足了居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城市品质和吸引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坚持教育优先,不惜投入。2015年,开发区投入教育资金4.95亿元,新建学校、幼儿园6所,新增教育用地13.3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7000个,教育资源增长总量连续两年居于全市前列。截至目前,已高标准建成投用5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

近日,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住院综合楼(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综合楼)正式启用,新增床位800余张,下沙居民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住在下沙,人们也能享受到市中心一样的公共配套服务。开发区健全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了2家大型综合性医院、2家街道卫生服务中心、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近年来,开发区针对外来创业就业人员、高校师生、本地居民等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在居住配套方面,规划建设了80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110万平方米人才专用房(含教师公寓)、13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45万平方米外来人口公寓,形成了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发区坚持每年实施一轮“民生工程”为抓手,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优化保障社会管理不断强化

老人那头只要一按手机按钮,综合服务平台上就会显示老人的家庭住址及基本信息,同时服务人员回拨电话确认老人需要的服务——去年,开发区已有近2万名70岁以上独居、困难老人收到了养老用的特制“智慧居家服务”手机。通过这台手机,老年人可以方便地完成生活服务照料、家人亲情关爱以及紧急救助三大类服务。

“互联网+”思维,正在融入社会和民生管理之中。开发区社会管理不断强化,以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试点工作为抓手,加快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首期工程建设,积极打造跨部门、多领域、智能化的“大监管、大服务”模式,城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开发区还积极推进“智慧公安”系统共享,将“天网”工程的数据信息在综治、公安、城管、交警、教育等10余个单位的具体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确保居民安全。

近年来,开发区健全立体化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持了社会总体安定有序。“平安下沙”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流动人口管理、4个110建设、邻里社区模式等都已成为开发区平安建设的金名片。

开发区不断优化保障,为市民提供文明优雅的生活环境。大力推动就业促进工程,把优化就业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治理,为大学城十多万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新管理,为外来流动人员营造公平优质的发展环境,从根源上增强新市民对下沙这片热土的归属感和满意感。

岁末年初,继往开来。展望“十三五”,开发区人抖擞精神,发奋图强,着手新一轮的五年发展规划,开发区努力在产业水平、城市功能、生态文明、社会民生等领域再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增强,基本建成“创新驱动、集聚领先的示范园区,功能完备、产城融合的杭州副城,富裕富有、魅力彰显的和谐社会”。

供图:黄健员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郭峰 通讯员 陶青 赵军宝    编辑:王剑宜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