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最新报道 打造美丽杭州 杭州,向世界问好 图片报道
“一二三四五”临安在治污
 
2015-11-19 08:39:25   杭州网

确保“一次建成,长久运行,持续管用”

农村治污,水清景秀

童赛云摄

这是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临安首次把“百姓得实惠”落实落细到以“户”为考量单位的民生工程。

临安地处太湖、钱塘江两大水系源头。“五水共治”的核心要务就是全力肩负起水系上游的环保担当。而农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是能否“一江清水出临安”的关键。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就成为临安开展“五水共治”的重大落地工程和主抓手。

自去年临安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以来,临安已在248个村着手建设治污工程。从截污纳管、“一村一张作战图”,到因村制宜、因户制宜、一户一策,再到“三个坚决不放过”,临安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战打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尽心。

於潜镇百园村村民徐根法的一面锦旗:“五水共治,顺应民心,精心组织,惠及百姓”,和省政协副主席王建满“这才是精细的项目,放心的工程”的批示,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临安建设农村治污工程的历史责任感和民心所向。

一户一策/“因户制宜”治污水

临安市农办主任陈嫩华说,与很多地方一样,去年,临安农村治污,也热衷于复制“城市模式”,即统一纳管,集中处理。“后来,我们发现,这样做,尽管‘高大上’,但如果盲目追求,容易与农村实际相背离。有的村地处偏远,又不在环境敏感区,而且人员居住

分散,如果‘一刀切’全部集中纳管,不光建设成本高,也没有必要。”

而且,统一纳管,部分是与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相配套,如果后续管理和运行不能很好地跟进,容易沦为“摆设工程”,甚至引发新的环境问题。

鉴于此,今年年初,临安对90个

项目实施村,制订了“因村制宜、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的治污新思路,并对规划设计提出“用脚步画出设计图”的新要求。“制图前,设计方必须挨家挨户上门调查,了解各家诉求。各家的排污口放哪里?管网怎么布局?是统一纳管、局部联户治理,还是独户处理……都要一一上门踩点、踏看、调查,征求村民意见,尽量让大家都满意。”

经7家设计单位历经4个多月的调查设计,农村污水治理办公室(简称农治办)前后26次对接、6次图审,各村的治污工程才以近乎“私人订制”的方式逐一定稿。陈嫩华介绍,今年临安将有62.8%的农户实施化粪池或一体化净污设备改造,农户受益率由去年的80%提高到

100%。

“私人订制”治污水,老宅建起化粪池

二“线”并举/线上线下齐发力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临安农村治污也紧随时代脉动,线上线下并举,为宣传发动广开渠道,为推进工作拓展方式。

线上,市一级和每个镇街都建立了由督查技术人员、街道干部、村干部、施工方、监理方等组成的农村治污微信群。有通知,群里公告;有好的做法,群里分享;有难题,群里呛一声,大家一起解决……

记者试着加了玲珑街道的微信群,发现“热”得烫手:一早5点就有人在求助:“前山一标大问题,请求支援。”一直到深夜12点,还在晒高源二标挑灯夜战的照片。

线下,打的是“信息专报+媒体曝光”组合拳。

每周,市一级的治污巡查组,都会督查各村的治污工程建设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还会用心收集各地的

好经验、好做法,每周至少编发一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专报》(简称《专报》),再配发《简报》、《通报》,形成了“三报”制度,发至市领导和各个镇街。对工期“拖后腿”或施工质量有问题的村,进行点名通报,同时,也分享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今年“三报”已发放110多期、8800多份。

9月12日,陈嫩华在於潜镇百园村巡查时发现,“他们村的检查井做得光整而平滑。我当即上前仔细询问,让师傅把建造的工序‘1、2、3、4’地讲一遍,然后仔细记录下来。”很快,百园村精建检查井的四大工序就被刊登在《专报》供全市分享。

除了专报,临安还动用电视、报纸两大舆论利器,曝光落后村。经常“事先不打招呼,让镇街负责人突然站在摄像机前即兴表态。”

把污水处理终端建在竹园,一举两得

三种模式/因地制宜还省钱

历经大半年的入户调查、精心设计,临安根据各村实际,制定了“统一纳管”、局部“联户治理”、“单户治理”三种治污模式。

其中,计划集中纳管处理的21837户,占53.5%;联户和单户处理19011户,占46.5%。像童家村、浪广村、上钱村、朱湾村等,采取的是沼气池或三格式化粪池等“单户治理”模式,英公村、豆川村等则采取“化粪池+渗水井”,“化粪池+户用人工湿地”等模式,进行联户处理,每三五户人家一个处理池,效果很好。

联户和单户治理模式的创新推广,不但大大提升了农户的受益面,还实现了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陈嫩华介绍,今年90个项目村概算总投资25917万元,村均投资288万元,每个村平均投资比去年下降20%以上。目前,我省很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户均成本要1万元,临安控制在6000元左右。而且,联户和单户治理模式的推广,也大大减轻了后续的管理运行成本。

终端处理池建造得犹如铜墙铁壁

四级监管/“蚂蝗精神”盯质量

治污工程是隐蔽工程,一回土啥也看不见了,监管很重要。临安为此形成了“市、镇(街)、村、监理”四级监管体系。一个工程项目拥有如此多的“监理”,实属罕见。这其中,最较真、最卖力的当属市一级的监管队伍。

市级监管员也就是农办等部门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六位同志,靠自身钻研,成了临安的“农村治水顶尖专家”,分成三组,各负责玲珑、於潜、昌化三个区块。每个区块数十个项目村每周要挨个儿巡查一次,有问题的村,一周要巡查数次。

“六人巡查组”中,天天“鸡鸣出门,露重还家”的童金生是最拼的。经常一早6点出门,有时晚上10点,朋友圈里还在晒在村里开协调会的照片。甚至连爱人出车祸了,也无暇顾及。

谈到治污工程的监管,童金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想让施工到位,首先自己要到位。想不出质量问题,只能死死盯住每一个环节。”

童金生的“较真”可不是随口荡荡的。要是某一个工程缺陷被他盯上了,就会像蚂蝗一样叮住不放,盯得“你下次再也不敢为止”。第一次发现问题,童金生会当场责令整改。过几天,他会突然杀个“回马

枪”,如果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到位,他又会提出来,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到“零缺陷”。

於潜镇凌口村就曾因施工质量不给力,建好的窨井被童金生连砸了数次。镇长戴朝阳说,有一天他正在午休,突然“砰砰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童金生。“凌口村的工程质量不行,要整改。”说完,硬拉着他去……几次三番,凌口村不光“老实了”,还成了於潜的优秀典型。

见“六人巡查组”如此敬业和“较真”,镇村干部也纷纷上行下效。

河桥镇推出了“四个抓”:镇党委书记、镇长抓村书记、村主任和联村干部,分管领导抓项目经理和工程监理,镇专管员抓技术员和施工员,镇监管员抓村监督员和质量监管员。

工程一开工,於潜镇党委委员徐云峰天天吃住在村里,一线协调,一线督战,一线把关,与村干部共同创下了“於潜速度”。玲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施上游感叹:“抓与不抓真不一样,打电话抓和到现场抓,又不一样。”

如今,你随便去一个村掀开一个窨井,井壁一定是修得细腻光整,污水管与井的衔接处必然是严丝合缝,终端池也犹如军防工事一般坚不可摧……连经常送巡查员下村的驾驶员,都清楚,这个村有几个终端池,分别建在哪里,施工到哪一步了。可见,巡查员们的功课之深。

1 2 3

1、治污工程进村达户,板桥镇上钱村洪志良夫妇家的马桶即将告别历史

2、於潜镇百园村的治污工程是临安全市的标杆

3、锦北街道集贤村的流槽做得光亮可鉴

五大法宝/赏罚分明立精品

如今,在90个项目实施村,正品、精品意识已内化为自觉行为。这其中有“四级监管”敬业、较真的劳苦功高,当然,还与临安治污的五大法宝息息相关,那就是:一个铁钩、一把锤子、一台相机、一张罚单、一面红旗。

◎一个铁钩与陈嫩华一起下村,停车后头桩事总是随手操起一个铁钩,见到窨井盖,就掀开看看。如今,铁钩已经成为治污工程“监管层”的随身标配。“活干得仔不仔细,用不用心,一个窨井就是一个观测窗。”就凭这么一把铁钩,巡查组共现场定位问题260多个,下达市级交(督办)和整改通知书61份,整改问题350多个。当然,铁钩也不总是用来“挑刺”的,凭借它,巡查组还发现了“百园质量”,并把它推广到全市。

◎一把锤子与铁钩搭档的是锤子。对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劣质工程,巡查组和监理们手中的锤子从来都是六亲不认。“凡是进水、漏水、渗水的窨井,一律砸掉重做。”开工至今,已有至少100个劣质窨井“命”丧锤下。

◎一台相机巡查组和监理方人力、精力毕竟有限,盯得再紧,也难免挂一漏万。临安给工程建档立了项规矩:拍照存档。凡工程重要节点、部位,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都要在同一个角度、按同样的比例、同样的参照物拍照存档,以备验收时查阅。开工至今,每个项目村均已拍了几千张照片。

◎一张罚单在诸多管理手段中,经济杠杆一直都是立竿见影的。下罚单,自然也是临安管理农村治污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的“撒手锏。”凡施工质量和进度不符合要求的,或者施工人力配备不足、安全措施不到位的,第一次警告,不改进或者改进不力的,罚款1000元,甚至暂缓拨付工程款。屡罚不改或问题严重的,直接拉入“黑名单”,取缔施工资格。开工以来,临安已约谈施工和监理企业15次,下达了11张罚单。

罚单不光管着施工队,也管着镇街。各镇街治污工作实行年度绩效评价,施工期间,先行拨付80%工程款,尾款根据验收综合考评得分,予以奖补或扣罚。对进度滞后、质量较差的,镇街相关领导将被约谈和告诫。

◎一面红旗有罚就有赏。对进度快、质量好的工程,优先拨付工程款。年底,还要评选优秀标段、优质工程、“三十佳”(十佳施工单位、十佳监理员、十佳示范村),以及“红旗镇”、“红旗村”等等,并给予程度不同的奖励。

治理生活污水,惠及一方百姓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管光前王海霞    编辑:王剑宜    
分享到: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