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环境 看江南之变迁
“那时候,臭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河道是垃圾的家,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江南镇环溪村村主任周忠莲说,看到如今美丽的环溪村,你一定想不到它当年的模样。
2008年周忠莲刚开始担任村里的村主任时,环溪村的脏乱差在县里是“出了名”了。
借着桐庐县“清洁乡村”行动的东风,村里开始进行卫生环境整治——发动村民清除村前村后、屋前屋后的陈年垃圾,还从外面调来大型机械清理河道堆积的垃圾。制定了严格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推出了“两扫两保一巡查”和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等管理新模式。
“我的任务呢,就是打‘游击战’,在村里巡逻。除了保证面上的基础清洁,索性就专挑家家户户的卫生死角进行逐个击破。”周忠莲说,村里还专门竖起了“红黑榜”,成了村里的光荣榜和曝光台。村里的妇女们更是开始了“比赛”,比比谁家院落收拾得更整洁,谁家卫生搞得更好。不自觉间,村里树立了“人人讲卫生,户户美庭院”的观念。
2009年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周忠莲和村里的干部又做起了“治水”的文章,在2008-2011年3年间,环溪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古村落保护,对村里的6公里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清淤1万立方米,投资280万元,实施“生态污水治理工程”,新建了9个生活污水池,使得全村2300多人每天排放的200多吨生活污水全部实现了截污纳管。
“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河道清洁有鱼虾,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开百花,家家户户美如画。”
历年来坚持开展扎实的环境整治,为江南古村落的美丽乡村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发展美丽经济做了最好的铺垫。
用心留“古” 记住美丽乡愁
“一幢古建筑,一棵古树,一个故事,这都是历史,是书卷,是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应该好好地保存流传。”江南镇党委副书记项芳农在江南镇工作了20多年,他说桐庐一直用心做好“古”文章。
去荻浦游览,必然要经过一片古松垄。郁郁葱葱的树木,即使酷暑,走入其中,立马感觉阵阵清凉。
这片古树群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便有记载,江香珍是土生土长的荻浦人,她说从小就听老辈人说,古松垄是当时人们为了改善村里风水而种,松树坚强不屈,不畏风霜,四季永驻,这种精神就宛若荻浦人的精神。
为什么古树群能长期保护完好,江香珍说,全赖于族中有识之士的倾力呵护。早在明正德乙巳年,由于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四境内外,饥民屡屡见多,道旁饿死者不少。因生活所迫,族内诸人强烈要求砍卖古松,以救燃眉之急。本族有一老者,名叫东溪,他请人把松林估价后,变卖家产,把树木“买”了下来,此公为勉励后人,作诗数首,字里行间里除流露出老人对于古松垄的爱惜之情外,更有嘱咐后人身继先人之志,把这片古松林保护好,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的意思。
村民对古建筑的保护也同样。20世纪80年代,村民洪亚松和父亲二人收藏有孝子牌坊重要的文物——乾隆亲题圣旨牌匾,待村内重修孝子牌坊时,洪亚松无偿捐赠了出来。现在,孝子牌坊已成为荻浦地标。
江南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做法是“修旧如旧”+“古为今用”,修缮并利用好古建筑,把这些沉睡的资源真正转化为资本,是江南古村落现阶段古建筑保护探索的明确方向。面对古建筑坍塌、损毁等情况,通过向上争取资金等,先后共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古建筑的修复,重点维修了200多幢古建筑。除此之外,还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辖区内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
文物保护不仅仅是硬件上的维修,更多的是软件的提升,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荻浦村申屠氏宗祠、深澳村的景松堂、环溪村的爱莲堂,都从文化元素角度进行提升,赋予它新的价值,成为村庄独具特色的旅游参观点、村级民俗文化的展览馆。
村里的环境好了,景色美了,可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钱袋子能不能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