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5年专题>杭州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与市场监督在线>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 |
【辟谣】葡萄干上的促干剂,能“烧坏肠胃”?不靠谱! 发布时间:2018-10-30 星期二 杭州网 葡萄干,许多小伙伴都喜欢吃既可以当做小零食,也可以当做辅料做一些甜品美食,而最近网上流行的一段视频则称:“葡萄干表面的白色是因为使用了“促干剂”,直接吃促干剂,把肠胃都烧坏了”。那么“葡萄促干剂”究竟是啥?真的会“烧坏肠胃”吗?大家一起和小编来瞧瞧。 葡萄干的制作中确实需要促干,葡萄是一种甜美多汁的水果,但葡萄的生长环境却温暖干燥,比如中国的新疆。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葡萄没有完善的保水结构,很快就会被晒干。 葡萄进化出了杰出的保水表面。在扫描电镜下,会看到葡萄皮表面并不光滑,而是由腊质构成的片状组织杂乱地堆积而成。腊质层能阻止水分蒸发,而这种杂乱堆积的片状组织被称为“超疏水结构”,更进一步降低了内部水分的散失速度。 但葡萄干的制作与保水背道而驰,需要的是让葡萄尽快失水变干。促干,就是通过对葡萄的预处理破坏葡萄皮的保水结构。干得越快,生产效率也就越高,灰尘细菌沉积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古人早就发明了“促干”技术,比如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人们用草木灰和橄榄油去处理葡萄 葡萄皮上的腊质主要是脂肪酸,跟草木灰中的碱发生反应而被破坏。橄榄油跟腊质“相似相容”,能帮助碱更充分地进入到腊质的缝隙之间。处理之后,葡萄脱水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促干剂”是安全的食品加工助剂,基于对“促干”机理的理解和对化学的把握,现代生产中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促干剂,能使葡萄的干燥速度增加数倍。比如,一种获得中国专利的葡萄促干剂,含有以下成分:氢氧化钾1.2%—3.5%;碳酸钠65—85%;乙醇8—17%;食用油8.16—11.8%;上色剂0.8—2.3%;白矾或氢氧化钠0.5—1.4%;乳化剂0.8—2.5%。 其中的氢氧化钾、碳酸钠、白矾或者氢氧化钠相当于草木灰中的碱,乙醇、食用油和乳化剂的组合代替了原始促干剂中的橄榄油。而“上色剂”,推测应该是抗氧化剂避免葡萄中的多酚被氧化而变色。 这些东西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在高浓度下确实具有腐蚀性,碳酸钠、白矾和乳化剂一次性摄入量过大也会造成不适。如果真的像视频中说的“直接吃”,确实是会“烧坏肠胃”。但是,促干剂并不是用来“直接吃”的,而是作为“食品加工助剂”——规范的使用方式是葡萄被促干剂水溶液浸泡之后,用清水洗掉,残留量很低完全不足为虑了。 有时候会看到葡萄干上有一些白色物质,许多小伙伴认为那是农药残留、促干剂残留或者其他脏东西……于是都要洗了再吃 葡萄干上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呢?其实那是葡萄自己分泌的糖醇类物质,就是葡萄新鲜时果皮上的白霜,是可以吃的。当然,葡萄干的晾晒过程中可能会有灰尘落在上面,如果实在不放心,洗了再吃也没什么不好。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好还是从正规渠道购买。 小编提醒: 葡萄干是高糖食物,100克中超过80克是碳水化合物,其中约60克果糖,至于葡萄中的维生素等抗氧化成分,在干燥过程中会损失惨重,小伙伴们偶尔吃点解馋还是可以滴。 来源:青岛食品药品监管 作者: 编辑:刘文昭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