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脏乱差?杭州破解小作坊管理大难题
发布时间:2019-11-26 星期二   杭州网

全国食品小作坊监管工作现场会今年4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孙梅君、生产监管司司长马纯良和全国47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市场监管局领导现场观摩了杭州地区小作坊建设情况,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当地名特优食品作坊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杭州小作坊治理工作经验。

但在几年前,因监管职责界定不清、法律法规缺失,杭州地区大部分小作坊都游离在监管盲区,生产场所条件差,无证无照现象普遍,食品安全风险高,举报投诉不断。

为彻底解决小作坊失管失控的局面,破解小作坊“领证难、取缔难、保持难”的难题,近年来,杭州市开启了小作坊治理提升之路,对全市小作坊全面普查建档纳管,将小作坊治理纳入全市中心工作,点面推进治理。

攻克难题 分步综合治理

2014年,通过全面普查,杭州市场监管部门掌握了当地小作坊基本情况并建立动态监管档案,同时也发现原本“许可+目录”的监管方式,大部分实际存在的小作坊达不到取证要求,游离于目录之外。

针对这一情况,2015年,杭州市出台《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指导意见》,变“许可+目录”为“负面清单+申报登记”的监管模式,明确除“禁止生产食品目录”列举的12大类食品品种外,其余品种生产作坊均可申报登记。

今年9月,杭州纳入监管的小作坊已由2015年的60家增长到1250家。

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小作坊,2015年,杭州市以“打扶结合、疏堵并举”为工作方针,针对不同业态、不同主体、不同经营方式,采取一品一策、一坊一策的管理方式,减少一刀切的管制要求,明确了提升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的“三个一批”工作要求,并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成效。

而为破解“保持难”难题,2016年,杭州市制定《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已申报登记的小作坊达到“五要”标准:原料来源要正规、仓库管理要到位、生产环境要卫生、从业人员要健康、生产操作要规范。同时建立监督抽检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分类监管机制、风险防控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五项保障机制。

因地制宜 分类创新提升

为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杭州市因地制宜,在规范取缔低小散的基础上,以创建名特优食品作坊为载体,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小作坊采取入园集聚、行业助推、阳光透明、精品示范等创新的管理形式。

园区集聚式即对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施“九统一”建设,“统一建设、统一取证、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统一监管、统一品牌、统一原料、统一包装和统一电商”管理,在加工区域内联合建立食品检验室,促使其履行原材料进货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改善生产条件。

园区集聚提升最为典型的当属余杭区亚多腌腊制品加工园区。2014年,余杭区耗资45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一手抓整治、一手抓提升,把乔司一带具备条件的肉制品加工小作坊采取合作转移、入园集聚的办法,统一到园区进行生产,实施“九统一”管理。目前已有26家入驻该园区,打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现代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的肉制品加工园区。

行业助推式是以建立区域特色食品行业协会为基础,引导食品加工小作坊自愿入会,通过制定协会章程,明确自律要求来规范生产行为。

富阳区以场口土烧酒作坊为先行试点,引导成立场口土烧酒行业协会,在传统监管的基础上,通过协会入会资格审查倒逼业主落实整改要求,通过行业自律加强会员管理,规范包装、统一形象、抱团营销,打响土烧酒金字招牌,探索出了一条以协会自律推动行业发展的小作坊整治提升之路。

阳光透明式依靠互联网技术,在小作坊生产区域和农贸市场销售摊位分别安装监控摄像头、显示器,将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影像在消费场所实时播放,并实现“画面可储存、问题可核实、事故可追溯”,倒逼小作坊业主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引导消费者参与监管,共同破除小作坊整治问题易反弹的困境。目前,杭州已有115家小作坊建设成为“阳光透明作坊”。

精品示范式则以传统特色食品为突破口,引导食品小作坊和小微食品生产企业向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精的地方特色亮点名片转型,促进传统特色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来源:   作者:   编辑:刘文昭
相关阅读: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