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促社会自治 上城“三社”开启“私人定制”
发布时间:2015-10-22 10:11:23 星期四   

杭州网讯 “十八大”以后,社会组织培育成为热门话题,各大城市的社会组织发展也如火如荼。去年年底,上城区社区社会组织成长“三社”模式成功入选中国社会创新奖“优胜奖”,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入围十强的单位。上城区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10月20日,上城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敏、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萍,以及部分社区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做客杭州网,为大家揭开上城社区生态创新的神秘面纱。

需求衔接:发掘社区需求 沟通社会组织

李晓莺是上城区望江街道近江东园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身在一线,自然对社区工作感触颇深:“与过去不同,社区服务不再限于居民选举、居民矛盾调解等小事,还要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这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

社区职能面临转型,与此同时,十几个工作人员服务上万居民,社区往往力不从心。“如何更好地服务社区,就需要培育社会组织这样的专业团队,辅助社区做好居民服务工作。”李晓莺说。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萍认为,随着人们对社区这一自治组织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原有的社区功能很难满足居民需求。相对而言,社会组织拥有更多优势资源,可以弥补社区的不足。

但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同样面临困境。上城区艺途无障碍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正宇坦言,之前艺途办过不少活动,但每次都收效甚微。活动不贴近老百姓,“落地”成了问题。

如何调动社区的各种参与主体,营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在了解各方需求后,上城区不断磨合、尝试,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上城特色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路子。

“三社”模式:创造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利共赢

“这是我们今年制作的袜子,上面的图案都是由上城区小营街道、紫阳街道的残障人士创作。”陈正宇向记者展示那些印有精美图案的“原创袜”,很是自豪。陈正宇说,现在这些袜子在全国六个城市销售,反响很不错。

这中间,离不开上城区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上所做的创新。在调查了解老百姓和社会组织需求的基础上,上城区将社会组织的参与力量作为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托各类枢纽型社会组织,引入公益创投,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利共赢。

“上城区在场地协调、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我们支持,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贴近社区居民,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艺途负责人陈正宇笑着说,接下来,他打算把卖袜子的钱一部分补贴成本,发给残疾人作为工作报酬,另一部分作为公益基金,用于筹备公益活动。

上城区词宣文化公益发展中心办了个“新型四点半学校“,组织自愿者接送孩子放学并辅导功课,而这些志愿者有不少就来自社区。社区代表李晓莺说,在与社会组织合作过程中,社区居民骨干、志愿者等闲置劳动力被调动起来,这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

以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助推社区社会组织成长;整合社区内外的多元社会力量,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以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支撑社区治理创新:在实践中,上城区逐渐提炼出自己特有的“三社”模式。


“生态”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打好硬基础

为了让“三社”运作顺畅,上城区下了不少功夫。上城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门文件,在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和绩效评估、公益创投、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规范。上城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敏说,这样可以确保社会组织“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同时,上城区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考核,以调动政府机构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并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专家评估公益项目,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补充,了如指掌。此外,上城区每年拨出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社会组织的服务购买、绩效评估、公益创投等项目,构建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

据悉,目前上城区共有社会组织1319家,其中社区社会组织912家,初步形成了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丰富、覆盖广泛、作用突出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望江街道近江东园代表李晓莺坦言,社区社会组织的不断壮大,一定程度上也给社工带来了“危机感”,促使社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社区生态的营造推动基层社会的有效运转,居民、社会组织、社区、街道……每个群体都是社区生态的部分,社区生态的良性循环需要各个要素相互配合、补充、合作。” 王萍副教授总结道。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卢新晓 编辑:高婷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多元主体促社会自治 上城“三社”开启“私人定制”
发布时间:2015-10-22 10:11:23 星期四   

杭州网讯 “十八大”以后,社会组织培育成为热门话题,各大城市的社会组织发展也如火如荼。去年年底,上城区社区社会组织成长“三社”模式成功入选中国社会创新奖“优胜奖”,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入围十强的单位。上城区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10月20日,上城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敏、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萍,以及部分社区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做客杭州网,为大家揭开上城社区生态创新的神秘面纱。

需求衔接:发掘社区需求 沟通社会组织

李晓莺是上城区望江街道近江东园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身在一线,自然对社区工作感触颇深:“与过去不同,社区服务不再限于居民选举、居民矛盾调解等小事,还要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这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

社区职能面临转型,与此同时,十几个工作人员服务上万居民,社区往往力不从心。“如何更好地服务社区,就需要培育社会组织这样的专业团队,辅助社区做好居民服务工作。”李晓莺说。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萍认为,随着人们对社区这一自治组织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原有的社区功能很难满足居民需求。相对而言,社会组织拥有更多优势资源,可以弥补社区的不足。

但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同样面临困境。上城区艺途无障碍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正宇坦言,之前艺途办过不少活动,但每次都收效甚微。活动不贴近老百姓,“落地”成了问题。

如何调动社区的各种参与主体,营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在了解各方需求后,上城区不断磨合、尝试,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上城特色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路子。

“三社”模式:创造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利共赢

“这是我们今年制作的袜子,上面的图案都是由上城区小营街道、紫阳街道的残障人士创作。”陈正宇向记者展示那些印有精美图案的“原创袜”,很是自豪。陈正宇说,现在这些袜子在全国六个城市销售,反响很不错。

这中间,离不开上城区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上所做的创新。在调查了解老百姓和社会组织需求的基础上,上城区将社会组织的参与力量作为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托各类枢纽型社会组织,引入公益创投,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的互利共赢。

“上城区在场地协调、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我们支持,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贴近社区居民,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艺途负责人陈正宇笑着说,接下来,他打算把卖袜子的钱一部分补贴成本,发给残疾人作为工作报酬,另一部分作为公益基金,用于筹备公益活动。

上城区词宣文化公益发展中心办了个“新型四点半学校“,组织自愿者接送孩子放学并辅导功课,而这些志愿者有不少就来自社区。社区代表李晓莺说,在与社会组织合作过程中,社区居民骨干、志愿者等闲置劳动力被调动起来,这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

以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助推社区社会组织成长;整合社区内外的多元社会力量,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以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支撑社区治理创新:在实践中,上城区逐渐提炼出自己特有的“三社”模式。


“生态”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打好硬基础

为了让“三社”运作顺畅,上城区下了不少功夫。上城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门文件,在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和绩效评估、公益创投、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规范。上城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敏说,这样可以确保社会组织“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同时,上城区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考核,以调动政府机构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并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专家评估公益项目,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补充,了如指掌。此外,上城区每年拨出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社会组织的服务购买、绩效评估、公益创投等项目,构建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

据悉,目前上城区共有社会组织1319家,其中社区社会组织912家,初步形成了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丰富、覆盖广泛、作用突出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望江街道近江东园代表李晓莺坦言,社区社会组织的不断壮大,一定程度上也给社工带来了“危机感”,促使社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社区生态的营造推动基层社会的有效运转,居民、社会组织、社区、街道……每个群体都是社区生态的部分,社区生态的良性循环需要各个要素相互配合、补充、合作。” 王萍副教授总结道。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卢新晓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