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拆迁了,古碑亭怎么办? 江干推进城市化不忘守护历史根脉 |
2016年05月25日 07:00:07 星期三 |
![]() 四季青碑亭原貌。 ![]() 在一片废墟中,四季青碑亭已用多层钢架的竹片严密地包裹保护起来。 只两个月,熙熙攘攘的碑亭路,已是一片瓦砾。 作为G20峰会保障项目,紧挨着四季青服装市场的常青夕照区块,最近366幢农民房已经全部拆迁完毕。 瓦砾中,凸显出一个差不多9米见方的“小盒子”。 外面看,竹片搭起来的,从缝隙里朝里面望,还有一些绿色的防护网。 盒子里“装”了什么? 200多岁的古碑亭是市级文保点 江干区文保办主任关佳晶说,里面是一座碑亭,约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也就是1777年。 它坐落在碑亭路与石塘路交叉口。要知道,这条石塘路下面,就埋着古海塘呢。换句话说,那时候的钱塘江就在碑亭南面。 建筑形式是清代早期风格,而且也印证了钱塘江海塘的修筑历史,“石碑、石亭完好的组合形式在杭城也为数不多。” 亭子由青石所制,正面上有一个石坊,雕刻“二龙戏珠”图案,其余三面雕“如意、海浪”图案,虽距今已有200余年,但图像十分清晰。 它构造很精巧,类似“榫卯”工艺,支撑着亭子顶部的巨大长条形青石。 石碑正立于亭内正中位置,由碑座与碑身组成。目前,碑额已缺失。 碑身曾断裂为三段,后人用胶和铁件将其固定住。上面有刻字,如今需要仔细辨认。“这些都是当年浙江地区捐出自己的俸禄、修建海塘的官员的官职及姓名。”关佳晶说。 2004年7月,碑亭被公布为杭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2009年,清代四季青碑亭和明清古海塘两处文保点整合,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杭州市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 |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忠 摄 记者 孙钥 通讯员 郭柳含 施芳人 编辑:汪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