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助人为乐)
发布时间:2016-06-20 星期一

用热血延续生命




陈涛,男,36岁,中共党员,杭州市拱墅区大关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主管医师。无论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公益岗位,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着无偿献血事业。

在学生年代,陈涛便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学生,同学们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予以热心的帮助。长期以来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为他以后的人生塑造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自2000年8月参加无偿献血以来,陈涛先后捐献全血10次,捐献机采血小板21次,累计献血10000余毫升,相当于2个正常人身体所含的血液量。在血液中心、在献血活动现场,都能见到他用鲜血救人于危难的身影。

2000年的夏天,作为一名医学生的陈涛与同学第一次在武林广场看到了献血车,在听了工作人员的宣传,看了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后,觉得无偿献血是件公益事业,可以救人生命。就这样,在他动员下,他和同学们通过体检后,虽然面对火柴棒粗的针头心里有些忐忑、有些害怕,但还是勇敢的挽起衣袖从血管中缓缓流出200ml点燃他人生命的血液。这也是他对第一次献血时的回忆和感受。从此以后,他与无偿献血结缘,从不间断。

自参加工作以后,身为医生和共产党员的陈涛,经常有这样一个场景始终萦绕在脑海里:病床上躺着一个个病危的患者,以及一双双渴求生命的眼睛,特别是想到那些面带口罩、剃着光头、露出一双大眼睛患有白血病的儿童,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活蹦乱跳的场面,觉得白血病儿童很无助,心中一阵酸楚。便更觉得无偿献血、助人为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004年,陈涛多次亲临浙江省无偿献血表彰活动,亲身感受无偿献血者的先进事迹,对他的心灵带来了爱的碰撞,并在浙江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的宣传下,第一次接触了献成分血--机采血小板。通过了解之后,原来捐献成分献血可以挽救更多的危重病人,并主动要求到血液中心参加成分献血。从那时起,陈涛便不定时的开始捐献血小板。捐献血小板与捐献全血不同,整个捐献过程要2-3个小时,特别是躺在献血椅上一动不动要1个半小时左右,献完后站起来人都麻了,每次捐献的血小板的量也在1-2个治疗单位之间,他每次都是选择允许范围内的最高治疗单位进行捐献,目前他成为了省血液中心的固定成分献血者,平均每个月至少进行1次成分献血。在他的左右臂上,留下了很多针疤,且到现在还有很多针疤还没消退。

陈涛经常说:“捐献血液、拯救生命,我会坚持下去,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始终还是不够的,希望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及有爱心的人都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是的,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陈涛不仅自己无偿献血还鼓励其他人也加入进来。刚开始,家人并不理解,尤其是妻子,常劝他不要做“傻事”,献血伤身体,陈涛总是耐心地跟她讲解献血的知识及意义,通过努力,家人开始理解并支持他的无偿献血行为,在陈涛的带动下,他的妹夫、妻子等身边的亲人也纷纷加入献血的行列。在单位,作为办公室主任的他还主动承担起了无偿献血管理工作,每年组织职工参加系统和街道组织的无偿献血工作,积极做好身边同事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在他的影响下身边的同事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义举之中,从2007年来,在陈涛的带领下无偿献血达300多人次,也出色的完成了单位的无偿献血目标。

正是他的这种来自内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更多的患者得到了生命的延续。

在无偿献血服务活动中,陈涛始终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爱心用生命延续。“我献血、我健康、我快乐”,也成了他参加无偿献血的座右铭。

一直以来,陈涛除了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做好献血活动的组织、宣传等工作外,于2003年成为浙江省最先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库(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之一,还广泛发动身边的同事积极参与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登记捐献活动中,共有40余名同事成为了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的志愿者成员。

 

来源:中国文明网杭州站   作者:   编辑:王洁
相关阅读:
    [上一篇] 潘素华(孝老爱亲)[下一篇] 干丽君(助人为乐)
    版权所有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www.hzwmw.com 浙ICP备06032142  E-mail:hzwm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