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玮(助人为乐)
发布时间:2016-07-11 星期一

“新杭州人”许下爱的承诺

一家三代八口人志愿捐献角膜,其中四人报名捐献遗体




在大家都忌讳谈“身后”之事时,住在滨江区倾城之恋小区的一户人家最近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一家三代八口人都签署了《志愿捐献眼角膜登记表》。将来,他们的眼角膜将会给有需要的人带去光明。这让人感动的一家人就是:潘玮和他69岁的父亲潘锁牢、68岁的母亲李竹叶、41岁的妻子樊竹梅、37岁的妹妹潘鹏、16岁的儿子潘钰琦、40岁的表弟李耀宗、37岁的表弟媳宋艳红。

41岁的潘玮是河南人,拥有11项发明专利。因为滨江对创业有政策上的扶持,2013年他来到滨江创业,一大家人也陆续在这里定居。热心助人的潘玮说,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宣传人体和角膜捐献,帮助更多的人。

潘玮一家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对于处理“身后事”,村里人还是忌讳谈论的。去年,潘玮最初提出要捐献眼角膜时,父母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但也纠结得两三天没吃下饭。潘妈妈不希望儿子不完整地离开这个世界,她那几天一直失眠,就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口。后来,潘玮带着母亲去杭师大附属医院参加了遗体捐献接收站落成仪式。潘妈妈看到很多人因此受惠,非常感动,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不但支持儿子的行为,自己也想加入。她说如果她过世了,她的眼角膜捐给了别人,子女们还能去看看使用她眼角膜的人,那就像是看到她的眼睛一样,这也是为儿女留一个念想。

在潘玮的影响下,家里其他7名成员也填写了眼角膜捐献登记表。除了捐献眼角膜,潘玮和父亲、母亲、妹妹还分别填写了志愿捐献器官和遗体登记表。一家人由不解到加入,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潘家还有两名小成员,分别是潘鹏11岁的女儿和李耀宗13岁的儿子。两个孩子也想报名捐献眼角膜,但长辈们觉得等孩子大一些,再由自己决定捐献也不迟。

在潘玮母亲的登记表上,写着这么几句话:“我常常腿抽筋,有肩周炎,希望捐献可以让医学发展得更好,让以后的人得到治疗。”潘玮的登记表上写着:“遗体不用留,要留就把我对家人的爱留下。”看到这句话,潘玮妻子流泪了。她志愿捐献眼角膜,但是对于捐献遗体,她说还要考虑考虑。“像潘玮家这样的情况,在浙江省是第一例,据我所知全国目前也没有先例。”志愿者朱强荣说。

目前中国视力残疾的共有1600多万人,因角膜病致盲患者约400万人,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实际上每年只有不到5000例的移植手术——很多人都把这归结为“全身而退” 的落后观念。说起捐献眼角膜的初衷,潘玮说,去年无意间在滨江街头看到红十字会宣传人体器官捐献,他就报名登记了。这样的回答让人觉得很愕然,原以为在这一大家子的大爱之举背后会有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但在潘家人看来,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和妹妹受妈妈影响,觉得帮助别人就像吃饭一样理所应当。”潘妈妈一辈子都在帮助人,上世纪90年代,河南某地遭遇洪水,潘妈妈把前来求助的人请进门,翻出一件件衣服请对方挑选,最后对方拿走了一大包衣服。“其实那时我们家也很穷,但妈妈觉得我们至少有饭吃,过得比别人好。”潘玮说。北方冬天的雪很厚,小时候6点多就要到学校上课。从家门口到学校大概有三站路,每次下雪推开门都能看到从家门口到学校被人扫出了一条路,其他学生也都从这里走,大家都觉得扫雪的人心肠太好了,后来才知道是潘妈妈5点多起床扫的。这些事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潘玮和妹妹从未忘记,并深受感染。

潘玮读高中时,每个月家里只给他60元生活费。但他还是省吃俭用攒下一些钱,在贫困山区结对帮助了一名小伙伴,每学期准时为对方汇去学费和生活费。“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让我借你一点光明,当你去天堂旅行时,请把你的爱心留下,继续看看这个世界’。”潘玮说,今后他要用实际行动宣传人体器官捐献,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来源:中国文明网杭州站   作者:   编辑:王洁
相关阅读:
    [上一篇] 马克(助人为乐)
    版权所有 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www.hzwmw.com 浙ICP备06032142  E-mail:hzwm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