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泉,浙江富阳人,1981年参加工作,199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生产一线从事农网配电营业工作35年,曾任乡村电管员,农电安全员,供电所“保险丝”服务队副队长、队长,富阳区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领队等职务。
2002年,富阳市供电公司“保险丝”服务队成立了。平均年龄37岁,18名队员承担着富阳城区的抢修故障、安全用电、爱心公益等便民服务工作。区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是大街小巷的“蓝精灵”,服务站点的“小红帽”,老百姓口中的“自家人”,坚持 “你用电、我用心”,为G20峰会、富阳电力保驾护航。
一、服务从分享时开始,爱心在细微间累积
雷锋角,打造志愿服务的亮点。如果说“保险丝”服务队是马国泉志愿服务的起点,那么城区秦望广场“雷锋角”小家电维修服务队就是马国泉将志愿服务优化的契机。“既然选择了志愿服务,就必须坚持下去,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也会影响到更多的崇美向善。”自2012年的3月起,连续200余个周六,不管风吹日晒,马国泉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带领服务队员坚守在富阳秦望广场的雷锋角,他总是第一个到达活动现场,尽量为老百姓义务多修小家电。如今的马国泉已是“雷锋角”的明星,附近居民们都知道在“雷锋角”有一个马师傅,会免费帮大家修小家电。“马师傅技术好不说,态度还特别好,总是笑眯眯的。”居民们说。从起初的四五个人,到如今的二十多人,他们用微笑的服务、细微的行动感染着身边人,激励党员、团员、年轻人积极踊跃的加入这个队伍,从点点滴滴做起,以坚持不懈的恒心,朝气蓬勃的激情,默默奉献的精神,擦亮这座城市的“金名片”。
爱心课堂,培养“快乐小雏鹰”。马国泉作为“爱心课堂”的常驻老师。一块电气实物装备宣传板、一张图文并安全用电画册、一盒基础资料盒、一份培训教学表、一部用电宣传片,这是“爱心课堂”最熟悉、最亲切的画面。一位普普通通的志愿者走上五尺讲台,他用最质朴的文字、明了的话语讲述着用电常识的点点滴滴。主动深入“假日爱心课堂”,为中小学校、盲童学校、社区留守孩子制订不同的讲课内容,为孩子们普及适合他们年龄的安全用电知识,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同时,他还为乡村、企业的用电人授课解惑,培养知识扎实、技能娴熟的电工,壮大电力服务团队,从而让电力服务延伸到每一个百姓的身边。
二、服务在沟通中发展,距离于细微间拉近
社区经理,开辟绿色新通道。街巷内,居民家中,企业里,总能看到这群熟悉的身影。电力社区经理走街串巷、寻访客户、为民服务,被群众、企业亲切地称为“自己人”。他们入驻城区的22个社区、3家敬老院、2家孤儿院,进行区块划分,采取精细化服务,落实到一个社区专属一位社区经理,按照分层分级管理的原则,开辟故障抢修便捷通道、电话业务专用通道、差异化服务绿色通道,送上温馨提醒,“零距离”解民忧。
“夕阳红”服务卡,温暖老人孤寂心灵。“夕阳红”服务卡是服务队的红色名片,红色代表着爱心和奉献,服务卡则是爱心链接,绵绵不绝。多年来,服务队关爱空巢老人,建立特殊老人服务档案,实行“一助一”帮扶模式。马国泉本人结对一位抗战老兵和一名自闭症儿童,排解忧虑、解决困难。党员服务队目前共结对困难学童50余名,并与浙江省盲校、富阳民工子弟学校进行集体结对。
三、服务在创新里闪光,温暖在细微间流淌
“寻人”启事,清泉润心田。为提供更多帮助给需要的人,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与富阳日报联手打造“寻人启事”之旅,征集100户市民家庭,上门免费维修室内照明灯具、开关插座、电气线路表后线。服务虽微,共产党员真诚贴心的服务却犹如汨汨清泉滋润心田。
深化服务,光明与文明同行。换一根保险丝?不,现在用空开,还是带漏电保护的空开;等天亮了再给您查问题?不,现在有呼必应,还是24小时全天值班制。从单一的服务内容到多元化的深化服务,共产党员服务队努力拓展服务宽度。履行社会职责点亮楼道,让光明与文明同行;宣传安全用电服务,时刻警惕生命安全;利用 QC课题,提高便民服务效率;编制建议书,为客户优化用电方案。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一直在学习在思索:如何用更先进的手段、更新颖的方式服务百姓,解决百姓电力困惑。战得胜时间,抵得住流年,用创新之态,赢得清风自来。
大志愿,规范工作有保障。万丈高楼平地起,富阳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始终坚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五统一原则,出台一套规章制度,明确十项业务流程,反馈百次用户建议,记录千次服务内容,实现了对服务队工作开展的动态化管理和常态化监督指导。他们将繁杂的工作化整为零,认真执行每一项标准,坚持规范每一个步骤,用心做好每一次服务。
马国泉,这个看上去并不高大的“小人物”和他所在的电力党员服务队带给市民许多感动,他们的优质服务已经深入人心,成了市民幸福生活熔不断的“保险丝”。他们,风雨兼程,奔走在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