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杭网原创 | 房产 | 汽车 | 图库 | 宽频 | 娱乐 | 旅游 | 数码 | 体育 | 家居 | 公交 | 时尚休闲 | 消费头条 | 新闻 | 论坛
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6年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治国理政·杭州篇>从严治党>
在浙大寻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足迹 青年学子点燃前行的火炬
发布时间:2016-06-30 06:55:31 星期四

在浙大寻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足迹 青年学子点燃前行的火炬

于子三

    西子湖畔,凤凰山麓,有一座于子三墓。驻足墓前,回龙墙上“学生魂”三字依旧遒劲,与湖光山色相辉映。6月29日上午,人流拾阶而上,场面肃穆庄严。浙大师生来到这里,缅怀这位60年前在爱国学生运动中壮烈牺牲的烈士。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历史不曾忘记,1947年10月,浙江大学学生于子三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次日,以浙江大学学生为主的杭州进步青年,掀起了国统区内全国性青年学生运动的第三次高潮。22岁年轻的生命,在沉沉黑夜中,为更多青年学子点燃前行的火炬。

    6月28日,记者前往浙江大学,试图在一个个历史片段中,还原出这所高等学府如何在民族危难之际,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成为救亡爱国坚强“堡垒”的线索。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整修一新的校史馆,在浙大党史专家郑元康教授的带领下,学子们在这里了解浙大的西迁岁月、校内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爱国学生运动的历史。

    顺着校史馆的展示墙往里走,人物墙上是浙大校友马一浮、邵裴子、邵飘萍、夏衍等享有盛名的学者,他们与当时出身贫寒的学子、冲锋在前的群众领袖、久经考验的地下党领导人等组成的浙江大学进步力量,在灾难深重的岁月里,坚守着“求是”精神,为新中国的诞生燃尽血泪。

    站在一个精美的铜质留声机前,由1939年浙大西迁时,马一浮在广西宜山所作校歌《大不自多》随之响起:“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树我邦国,天下来同。”据浙大校报登载的消息,马一浮曾在美国留学期间得到一本德文版《资本论》,并在日本留学期间借与中国留学生传阅,成为国内较早一批阅读、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者。

    校歌的写作年代,也让人不禁触摸浙大西迁的历史。颠沛流离的战争环境,让师生得到淬炼,也推动着浙大爱国进步运动的发展。1940年,竺可桢大胆聘请敢于仗义执言的政治学教授费巩出任训导长。费巩上任后,支持学生设立的《生活壁报》成为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阵地。

    当时,校内学生社团活动高涨,“拓荒社”(后更名“马列小组”)和“黑白文艺社”恢复活动,“拓荒社”还自行建立了地下图书馆,积累了一批进步书刊,供同学翻阅。这些进步书刊中,不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同时,浙大党组织也在战火中组建起来。

    1947年,浙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也从8月份开始筹建,正式定名为“新民主青年社”,到10月中旬,成员已发展到40多人。记者辗转找到了当时地下党外围组织最早成员之一的陈纲先生。正在省人民医院望江山院区疗养的陈老先生,陪同记者从转塘来到他的住处,提供了几本他珍藏的记载这段历史的书籍。

    陈纲介绍说:“新民主青年社吸收了不少进步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我当时还在杭高读书。在于子三事件发生后,杭高的新民主青年社组织就按照上级指示,通过学生自治会理事会和各班级,配合浙大进行了集中或分散的悼念、抗议活动。可以说,浙江大学学生运动成为引领杭州其他高校和高中生的主心骨。”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在当时国统区,浙大学生们在校内跳着陕北民歌,演着话剧《白毛女》,痛骂反动派;学生自治会的阅览室里还公开陈列着上海、香港出版的进步报刊杂志,传播着新思潮;在校园外,则进行着此起彼伏的进步运动。

    1947年,注定是浙江大学发起参与学生运动最为澎湃的一年。年初,响应北平抗议美军暴行的反卖国、争独立的“抗暴运动”;5月20日,包括浙江大学学生在内的全国19所高校发起以“反饥饿、反内战”为口号的“五月运动”;10月至11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而爆发由杭州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反迫害、争自由的“于子三运动”。

    浙大学生运动,同时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骨干。他们当中,很多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48年,在地下党的统一安排下,先后输送了50多名浙大中共党员和进步学生,到达皖西、苏北、华北和中原解放区参与黎明前的抗争。

    站在于子三墓前,屠格涅夫献给俄国十二月党人的诗似乎穿越时空在耳边回荡:“好。你准备好了牺牲吗?”

    “是。”“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毁掉,甚至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李文芳    编辑:郑海云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