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杭网原创 | 房产 | 汽车 | 图库 | 宽频 | 娱乐 | 旅游 | 数码 | 体育 | 家居 | 公交 | 时尚休闲 | 消费头条 | 新闻 | 论坛
所在位置: 杭州网> 热点专题> 2016年专题> 治国理政进行时> 治国理政·新实践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合肥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内集成电路封测车间
发布时间:2017-08-09 17:17:43 星期三

    高端装备和材料从无到有,制造工艺与封装集成由弱渐强,技术创新协同机制羽翼渐丰……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抢抓集成电路产业战略机遇,突出重点、聚焦资源,努力将集成电路打造成为提升合肥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在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实后,合肥力争在2020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全力打造“中国IC之都”。

    打破国外垄断 构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

    长期以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一直受到西方在先进制造装备、材料和工艺引进等方面的种种限制,高端芯片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国内对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就合肥来说,由于家电产业、面板显示、汽车电子以及绿色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飞速,对芯片的需求量极大。补“芯”,成了走好自主创新之路的关键。

    一方小小的芯片,为何如此之难?相关专家表示,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难度就是原子级的。以28纳米技术为例,集成度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面积上制造出10亿个以上的晶体管,其中每根导线相当于人体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

    为了打破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和材料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提高制造工艺与封装集成技术,合肥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新的自主创新产业来培育,目前,已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16家。

    聚焦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设计环节,拥有联发科技等知名企业73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在制造环节,晶合作为安徽省首家12吋晶圆代工企业,其12吋芯片制造项目开始试生产;在封装测试环节,新汇成一期项目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3万片12英寸晶圆、5万片8英寸晶圆的月封装量,通富微电一期项目投产,整个项目计划于2025年全部达产,可形成年产消费类、通信类等集成电路约217亿颗;在设备环节,芯碁微电子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打破了国外高端激光直写曝光设备垄断,大华半导体封装专有生产装备和精密模具实现量产销售。

    据统计,2016年,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完成产值179.8亿元、同比增长28.86%,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136%。今年1-6月份,基地累计完成产值113.3亿元、同比增长30.2%,投资36.16亿元、同比增长40.7%。

    培育强势产品 “芯”技术为集成电路产业加码

    在信息时代,集成电路是核心基石,电脑、手机、家电、汽车、高铁、电网、医疗仪器、机器人、工业控制等各种电子产品和系统都离不开集成电路。芯片强则产业强,芯片兴则经济兴。

    经过项目实施,合肥一批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装备、材料、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走进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自动化的生产环节让人眼前一亮。集成电路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而晶圆则是生产集成电路所用的载体。“晶圆越大,同一圆片上可生产的集成电路就越多,单颗芯片的成本也就越低,相应对材料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要求也就更高。”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市场业务处处长林熙钦说。

    据林熙钦介绍,今年6月28日,晶合12吋晶圆生产线项目(一期)竣工试产。7月,第一批晶圆已正式下线。这意味着,面板驱动芯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将能全部在合肥实现。今年10月,“合肥制造”的晶圆就可以实现量产,到年底可实现每月3000片的产能,预计明年一个厂房可达月产4万片规模,合肥晶合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专注于面板驱动芯片的制造商。晶圆项目投产后,也解决了“芯”和“屏”结合的难题,5年内将使合肥的面板驱动芯片的国产化率提高到30%,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记者 王佳    编辑:陈东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