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人物名片:曾祥文,焊接高级技师、国际技师,焊工职业培训师,曾祥文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也是当今社会通行的生存之道。然而有这样一群人,常年与危险相伴,与火神共舞,在电光火石间完成一次又一次“逆行”,用匠心巧手铸就最美城建,用无私无畏书写“工匠精神”,曾祥文便是其中之一。
用半年时间学划“一” 他是英勇的驯火师
初见曾祥文,是在一个阴冷的雨天。在谈论中得知多年焊工生涯让他落下不少病根,其中就包括风湿性关节炎,每逢下雨,关节处便疼得厉害。但是只要谈论起焊接,他便眉飞色舞,精神气十足,看不出一丝疲惫与不适。
曾祥文出生于四川内江的一个小乡村。1988年,刚上高中的他收到了上海宝冶五公司的录取通知,于是立马辍学,背着一个背篓就到了上海。从偏远的农村来到大城市,所有的一切都让曾祥文倍感新奇,连工厂里的大白馒头都让他觉得稀罕,二两大的馒头他一次可以吃两三个。
1989年那会,工人进厂要先当三年学徒,跟着师傅学习技术。当时用的是焊条电弧焊,焊接方法非常简单,工人通常是一边拿面罩一边用焊条进行焊接。而曾祥文一开始干的就是给师傅递焊条的活。工作虽然没什么技术含量,师傅的要求却非常严厉。只要曾祥文稍不留心,递的不到位,师傅手上的焊条便直接敲到他头上。挨了几次打之后曾祥文便长了记性,递焊条的时候也是全神贯注,仔细看用心记。
“焊接全靠手稳”,师傅一直告诫曾祥文,合格的焊工焊出的焊缝就像一条直线。只有把手练稳了才能进行焊接操作。由于当时工厂里焊接材料有限,为了练习手的稳度,曾祥文想出了在手上吊砖头的方法。一到休息的时候,他就将一块砖头吊在手腕上,用笔在纸上划“一”。如果有多余的焊条头,曾祥文就拿来在废板上进行焊接练习。从一开始歪七扭八的“一”,到初具成形的“一”,再到最后笔直的“一”,经过半年刻苦的练习,曾祥文终于练就了坚实的焊接基本功,开始在轻钢构件上焊接。起弧、收弧,再一根又一根地接头……在加工厂的六年时间里,曾祥文每天都重复着这些工作,从早到晚保持着一个固定的焊接姿势,一天下来要焊掉十多公斤焊条。
焊接与火分不开,一名优秀的焊工就像是英勇的驯火师,必须懂得运用技巧驯服、操控火的力量,同时也要时刻警惕被火吞噬的风险。“虽然有面罩保护,但是眼珠还是时常被又亮又强的弧光打到,当下只感觉眼前一黑,什么都看不到了”,曾祥文向记者描述被弧光打到的痛苦滋味:“晚上的时候,眼睛感觉像被针扎一样,止不住地流泪,到了白天一点强光都见不得。”曾祥文说,在二十多年的焊工生涯中,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被弧光打到眼睛,也记不清有多少次被弧光烫伤皮肤。
眼睛受伤戴着墨镜继续开工,皮肤被烫伤脱皮咬咬牙继续上,虽然留下许多伤痛的印记,但是在火光的洗礼中,曾祥文取得了焊接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突破,完成了从焊工到高级技师的蜕变和涅槃。
突破性工艺铸就钢铁“鸟巢” 极限环境下谱写冰与火之歌
曾祥文从事焊接工作二十多年,主持过无数大型的焊接工程,拿过大大小小数十个奖项,如果要说起让他最难忘的,莫过于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工程,这个工程还获得国内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2005年,曾祥文加入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从事焊接技术研究工作。他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钢结构的焊接任务。“鸟巢”钢结构工程因考虑到单榀桁架跨度大、钢结构体系复杂、桁架柱受力集中等特点,在设计时,关键部位多采用厚度为100mm、110mm的Q460E-Z35钢板,用钢量为750吨。这是国内首次使用此类超厚Q460E-Z35钢板,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使用,对材料的热加工技术、焊接工艺规范尚无成熟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存在极大的风险和较高的难度。
面对巨大的挑战,曾祥文主动请缨,带领焊接试验研究所的同事们开展工艺评定和焊接工作。在夏天最热的几个月里,车间的焊接温度高达40多度,工人们都穿着厚实的工作服,贴身的衣服总是一遍遍被汗水打湿,又一遍遍被火烤干。在高温酷暑的环境下,曾祥文和团队一起完成了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的全部焊接工作,并通过了热切割、热矫正、焊接性试验和刚性接头试验等全套试验,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才解决了超高强钢材焊接性的试验问题,又迎来了新的困难――低温焊接性试验。钢结构工程中的低温焊接(冬季施工)历来是学术界、工程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冬季施工焊接控制不好会造成焊接质量的下降甚至造成结构的安全性隐患。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在“鸟巢”焊接工程进入冬季施工前,曾祥文带领团队来到哈尔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低温厚板焊接试验。
虽然经过前期工厂的试验已经掌握了钢材焊接的基本参数,但是现场严峻的焊接环境还是让曾祥文有些始料未及。当时哈尔滨室外的温度达到零下15C°,要将600mm的钢板预热到150度要花两个小时,同时室外的大风天气更是让试验难以顺利进行。为了赶工期,曾祥文和技术团队在现场搭建了临时的防风棚。在超低温的环境中,他们开展了平焊、横焊、立焊、仰焊一共15组的焊接试验。一块试板,有时候要保持一个不变的焊接姿势连续焊接四五个小时,等焊接结束,整个身体已经全部冻僵。
有一次,因为一个构件出现裂纹,曾祥文和团队成员讨论研究了整整两天,几乎没合过眼。最后得出结论:推倒重来。“做了那么多有什么意义!”一想到辛辛苦苦做的努力全都白费,曾祥文当下十分难受,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转念一想,鸟巢是全国重点工程,无论如何也要做下来,于是他咬咬牙重新投入试验中。在冰与火的极限撞击中,试验小组确定了从摄氏零度到摄氏零下15C°厚板焊接的一系列低温焊接工艺规程,编制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冬季厚板焊接手册》,解决了国内焊接界冬季施工问题,为工程界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
完成企业人才自身“造血” 造就电焊领域的“黄埔军校”
“焊工都是吃年轻饭的,年轻的时候没经验、没技能达不到高的技术水平,有经验有技能的干个十年也就差不多了。”曾祥文告诉记者,由于电焊这个职业对于工人的健康要求非常高,有疾病或是听力有缺陷的都不符合条件,加之这个职业本身的高危特性,要想招到好的技术工越来越难。
曾祥文想着在外面招不到人,那便从企业内部想办法。于是,在曾祥文大师工作室的牵头下,公司每个事业部都设立了一个培训中心,由大师室负责每年为培训中心培训老师,再由培训合格的老师去培训下面的焊工,启动企业技术人才自身“造血”功能。每一年,大师室都会开展为期一周的强化培训,分为2天的理论知识课程和5天的焊接操作。针对不同材质、厚度的构件出现的不同问题,对员工进行指导与培训,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焊接水平。
对于工厂的一线技术工,曾祥文也时常进行手把手地指导。他不仅重视工人技术能力的培养,让工人做好焊接前的准备工作和操作过程,更教导工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焊接质量作为最基本的职业信仰。
“没有经验的焊工好培养,半桶水的不好教,”在培训和指导的过程中,曾祥文也时常遇到“不服管”的焊工,每当这时他便用最直接的方法解决——以“技”服人。有一回,在主持杭州会展中心的焊接工程时,曾祥文指出了一个焊工的焊接缺陷,焊工一听,颇有些不屑地说:“你行你上啊!”听到对方满是挑衅的语气,曾祥文当即接过焊工手里的焊把和焊条,对他说:“如果我焊得比你差我叫你师傅,如果焊得比你好你得听我的。”话音刚落曾祥文便开始焊接手里的焊条,当他焊完第二根焊条时,焊工的脸已经涨得通红,连忙道歉说:“师傅您不用焊了,我全听您的。”后来,这位焊工成了工程负责人,每每言及此事直叹是曾祥文改变了他的人生。
经过曾祥文与大师室团队的共同努力,精工钢构98.5%的焊工都实现了持证上岗,精工钢构也成了行业内公认的焊接人才培育基地、电焊领域的“黄埔军校”,只要是精工钢构出去的焊工,都大受企业争抢。
曾祥文说,焊工靠的是手上的感觉,只要有两个月不上手操作,手就会变生。虽然他现在更多时候是从事焊接技术的研究工作,但是每个月他都要在车间里做焊接实验,对新的钢材进行工艺评定,因此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焊接手感,通常只凭经验便能直接上手焊接。很多人说年纪大了就干不动焊工这个活了,曾祥文却不认同,他认为只要不断学习,这个职业还能干很久。
不久前,曾祥文通过了焊接工程师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英语和计算机。对于只有高中文凭的曾祥文来说,学习英语和计算机比学习焊接要难上百倍。但是凭着刻苦好学的劲头,曾祥文硬是把英文单词对应的中文一一记了下来,并顺利通过了考试。
“一天学一个字,十天就是十个字”,曾祥文始终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可贵品质。在他看来,焊接技术永远没有最高境界,而他要做的就是不断追求焊接技术的至高点,在一次次毅然决然的“逆行”中成就伟大的职业理想。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