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源头西兴过塘行
有人说,大运河的存在和保护,是一个贯穿千年奔腾不息的中国梦,也是一个至朴至纯的百姓梦。那么,在张翊乔老人的梦里,浙东运河西兴过塘行的盛况应该出现过很多次。
大运河总长1011公里,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其中,浙东运河及其故道,西起杭州西兴古镇,东至宁波,与海相连,全长239公里,是过去重要的航运河道。
古代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水运很是兴盛。西兴是钱江古津,位于西江塘和北海塘的交接处,最早被称为固陵渡。过去,浙东运河船上的客人、货物要过塘翻坝上外江船,运往全国各地,反过来,过钱塘江的客人、货物也要过塘翻坝后才能上内河船只,运往浙东、浙南各地。
而货物又不能随到随运,需要在西兴滞留,货物需要仓储、客人需要停歇,这给河两岸的西兴人带来了商机,于是出现了给过往商客转运货物的“转运中心”——过塘行。“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物流中心’。”张翊乔说。
西兴有过塘行72爿半
不像京杭大运河,“突突突”的运货船还在行进,浙东运河西兴古镇段的河流,只静静地淌着,已经很难寻觅旧日繁华热闹的影子。张翊乔老人推门望着眼前的这条河流,开始回忆起小时候。
张翊乔老人世代都在西兴开过塘行,“到我爷爷那一代,过塘行尤其热闹。”西兴有70多家过塘行,每家过塘行有各自的特色,比如赵永利、俞小八房等8家过客人、禽蛋,钟大椿、富三房等12家过猪、羊、牛、鱼秧。而张翊乔的祖辈在这里开了张德茂过塘行,经营起了茶叶、烟叶的生意。
“在我记忆中,我爷爷在的时候,过塘行生意兴隆,现在住的这间房子,就是我爷爷那个时候建的。”张翊乔老人说,屋子有一百五六十平米,主要是木屋结构,家里的家具也保留着过去的样子,没怎么换过。
当记者感慨房屋面积之大时,张老笑了笑说,过去还要大呢,足足有六百多平米。开过塘行的成本不算高,但最基本的,就是拥有足够的场地用于货物仓储。“这边的房子比较大,以前设有多间仓库。”说着,张老指给我看。
在当时,张德茂过塘行是开得比较早的一家。“过去我们家过塘行有厨娘、账房先生,还有几位负责联系的业务员。”厨娘负责烧饭做菜,招呼往来运货的商客,账房先生则负责管账,业务员负责外出跑业务,联系内河、外江的运货船只。“一些老顾客都不用亲自跑船运,我们这边直接接收,联系好运货。”张翊乔回忆说。
据《西兴镇志》记载,自清末至民同时期,有过塘行72爿半,从业人员(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达千人,成为西兴一大支柱产业。几家经营得法、资金充沛的过塘行初具规模,自备牛车,养有大群水牛,通过牛车搬运到钱塘江渡口,运货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挑夫、纤夫等都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这些人需要吃饭休息,所以河两岸也衍生出不少饭店、旅馆、茶馆,还有说书,可热闹了。”解放后,过塘行实行公私合营,逐渐演化成为萧山航运公司的前身。
过塘行里的童年
1947年,张翊乔在西兴古镇呱呱坠地,那时,已经临近解放,关于过塘行的记忆已经不多。但小时候的几件小事仍萦绕在这位70岁老人的心头。
“小时候我们经常在仓库玩,那里有很多新玩意儿。”过塘行来往的货物,一部分来自内河,通过西兴转运至中原一带,有茶叶、黄酒、棉花、水果、梅干菜、竹制品等,一部分从钱塘江运过来,有香烟、火柴、洋布、颜料、湖羊、淮猪等,到西兴后转运到宁波绍兴等地。
堆满琳琅满目货物的仓库成了小孩们嬉戏的天堂。“我记得那个时候还有腌制的海鲜和新鲜的水果,我们小孩都可以拿一些尝尝,熟客也不会反对。”说到这,张翊乔老人的双眸似乎变得清澈,就像小伢儿见到新奇事物那般欢快、洒脱。那个时候,过塘行的存在,大概也满足了天南地北不少“吃货”的心吧。
西兴古镇埠头的石板上,偶尔有居民弯腰洗个手,就这一动作,也令人想起旧时人们生活的影子。过去,浙东运河的水比较清,人们淘米、洗菜、洗衣服都在这河里。正如城隍庙前石狮子守护的文字“福泽长流”那样,这条河不仅繁荣了市井,在一开始就哺育着两岸的人们。
“以前水清,小时候我们除了在船上玩,还会在埠头的石阶上钓鱼。”每个过塘行门口,都会有自己建造的河埠头,顺着石阶,通往河里。“小张翊乔们”蹲坐在石阶上,静等鱼上钩。“钓起来的鳗鱼交给厨娘烧成餐桌美味,别提多好吃了。”回忆起这段童年趣事,张翊乔历历在目。
除了商贸物流,西兴过塘行的船桨也摇起了江河两岸人的归家梦。叶落归根是多少作客他乡人的宿愿,在张翊乔的记忆里,西兴码头边两三百平方米的露天空地上,就放着不少大大小小的棺木。“上海、嘉兴、湖州等地的人去世了,装在棺木里,转运到西兴后运回老家绍兴、宁波等地。”小时候的张翊乔懵懂,不怕也不忌讳,就在露天空地上玩耍。或许,热闹的西兴古镇,也让异乡人的归家路不再寂寞。
一起在过塘行“白头”
如今已迈入古稀之年的张翊乔老人,与自己的老伴依旧生活在过塘行里。“我们在萧山也有房子,但一般都住在这,孩子们节假日也会来这边。”屋那头,传来张翊乔老伴悉悉索索洗刷的声音;屋这边,张翊乔望着墙上的老照片:光阴仿佛在此刻定格,岁月静好,大抵如此。
西兴古镇因河而兴,随着运河漕运功能的削弱,古镇也褪去了往日的繁华喧闹。“后来西兴码头那成了一潭死水,水质变差,年轻点的小伙子都搬出去了。”张翊乔说。2001年,杭州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提出了“还河于民”、“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运河申遗”三大目标,西兴古镇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也被选入了整治计划。
申遗与保护并行。2013年,大运河申遗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西兴古镇的整治也渐入佳境。屋子桥、石板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气韵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现在水变清了,路变干净了,还多了不少绿色植被。”站在种满花花草草的大院,张翊乔喜上眉梢。他说,他喜欢住在过塘行,不仅因为这里有祖祖辈辈的心血,还有优美的环境。
繁华落尽,历史沉淀,门前的官河依然静静地淌着。现在,张翊乔每天吃完晚饭,都会和老伴在河边散散步。夏天,他就和老伴拿着自家凳子,在河边纳凉,与老邻居们唠唠嗑。“这里左邻右舍都很熟悉亲近,不像城里的单元楼,人与人闭门不见,少了几份人情味。”张翊乔说。现在的张翊乔,也成了西兴过塘行的“代言人”,经常有外地的考察团到他这里参观,听他讲述塘内外的故事。
城隍庙不在,永兴闸不开,如今的西兴古镇少了河边的市井烟火味,但过塘行里探出的紫薇花,依旧轻抚枝头,“向风偏笑艳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