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城融合模式,提升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优势 发布时间:2015-11-26 16:10:40 星期四 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是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是杭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产城融合”高地的新载体。规划控制总面积约427平方公里,2012年正式挂牌运作,2013年经杭州市政府批准,设立实体制,实施“一个平台、一个主体”的体制。至今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7个,中国500强项目13个,民营500强项目13个。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90.83亿元,完成产业投资105.4亿元,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是,大江东集聚区的发展速度不快、品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尽管这几年加大了在新型交通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但是高端产业个头及品质依然不高,大规模集聚和大品牌没有显现;二是产业布局分散,重大项目集不进,优势项目集而不聚。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在三个区块内均作为主导产业予以布局,导致汽车产业发展的研发、人才等配套资源得不到集约和最佳配置。 究其原因,产城融合发展滞后是阻碍发展的主要瓶颈。现有的市政配套设施发展滞后、生活性配套设施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园区招商选资及劳动力和高级人才的引进,由此造成招工难、招优质项目难、招高端人才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聚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分析大江东集聚区产城融合建设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市政配套设施发展滞后。如道路交通方面,集聚区内多数道路等级已经无法满足园区人流和物流的发展需要。如临江区块的红十五线已经出现上下班严重潮汐现象,未来随着园区开发的不断推进,道路交通问题将会越来越严峻。此外,区内公交线路不足,线路少、车辆少、通乘时间短、员工出行难问题严重。二是生产性配套设施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公共科技检测、物流及劳务、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公共中介服务平台缺乏。目前公共服务平台大多仅局限于科技孵化器层面,园区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缺乏。三是生活性配套设施落后。员工必须的居住、商业、消费、娱乐等产业很不发达,公共文体活动中心、商场、医院、学校、餐饮等设施建设落后,进驻人员激增与生活配套设施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已对园区的投资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纵观历史发展,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化带来的产业工人的城市功能需求推进了城市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市场和显著的集聚经济,又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在新经济常态下,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劳动力及高级人才成为竞争焦点。同时,劳动力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物质及精神诉求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境界、享受”成为对生活环境和创新环境首选。因此,集聚区先产业后城市的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未来的发展。为此建议: 1、树立变产业为先为城市为先的理念。以新城建设为根本,优先发展生活、生产等城市配套设施。市级层面在用地问题上要给予倾斜、在办证费用上适当延缓或减免、在建设审批程序给予简化;集聚区方面,牢牢树立筑巢引凤的理念,以苏州工业园及滨海新加坡生态园的开发建设为标杆,推行先基础设施及先地下再地上的模式,把城市功能建设作为目前建设开发的重中之重来抓。 2、把新城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纳入杭州市城市化发展规划体系中,要与城市商住、旅游、餐饮、酒店、医疗服务、学校等紧密衔接,统一规划,共享城市的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现有的集聚区独立开发模式,会囿于资金、土地以及考核等因素,而导致基础配套设施让步于产业项目的现象。 3、创新多元投资体制。除积极争取市里相关扶持基金外,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础设施的市场运营机制,按市场化经营基础设施,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走上自我循环、良性发展的轨道。 4、广拓用地指标来源。集聚区内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科技检测、物流商贸、投融资,以及人才、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努力争取国家和省预留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专项指标。尤其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多渠道争取国家层面的建设用地指标。 来源: 作者:祝骑云(九三学社) 编辑:许佳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