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财经作家、头头是道管理合伙人吴晓波:这个国家的新匠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9-26 11:45:20 星期二   

2017年9月21日,著名财经作家、头头是道管理合伙人吴晓波在2017杭州文博会开幕式——“文化消费新趋势”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题为《这个国家的新匠人》的主题演讲,以下为现场发言实录。

 

口述: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头头是道管理合伙人)

刚才听到熊教授把杭州的城市定位为幸福感的城市,我这个老杭州人非常感谢,有了幸福感啥都有了。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文博会,这是杭州市很重要的会议,已经搞了11届了。这也是大头CLUB今年第三次的聚会,来到现场的很多都是我们的老朋友,老同仁,欢迎大家。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关于“新匠人经济”的一些想法。我觉得中国产业经济未来的发展,大而言之有两个重要的点:如果从需求端讲,新中产的崛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如果从供给端来讲,从事于非标的、原来非常传统的制造业者的自我创新。所以,我认为新中产和新匠人是未来决定中国这一轮产业经济变革到底能走到哪一步的关键点。

中国的匠人经济

在中国经济史上,中国非常早就开始有工匠制度。公元前7世纪,管仲在今天的山东淄博一带(齐国)开始搞管仲变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士、农、工、商四民分立,其中的“工”就是工匠。当时的制度就是把士兵、农民、工匠和商人分开来,分别居住在不同区域。然后在不同的区域里面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又集聚在一个自己村庄里面,不允许他们更改自己终身的职业,他们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也必须要从事这样的工作。

到了元朝的时候,政府就开始全国普及这个制度,叫“匠籍制度”。这个在中国非常残酷,在很长时间以内,入匠籍的人不能考科举。这个制度大概是从乾隆年间开始废除的,到慈禧太后的时候匠籍制度慢慢被放弃掉了。匠籍制度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造成在经济史上,大家认为中国开始有工业分工比西方要早一千年左右,所以在中国农耕时期的手工业文明就非常精细,这跟中国的匠籍制度非常有关系。

到了近现代,匠籍制度慢慢被破坏掉了,大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说这个人匠气十足,就变成了负面的词语。甚至中国开始搞洋务运动的时候,中国产业变革的方向告别了原来的农业文明,西方的工业文明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全部主题。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制度、技术、社会架构,都按西方的模式来重构了。

那些匠人、关于匠人的制度、以及匠人的精神,渐渐就被那种大工业制造给解构掉了,被全国性品牌给解构掉了,被资本给解构掉了。在很长时间里,中国的现代化跟两千年来的工匠精神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一个标准化的全国统购统销的模式。

美国和日本的本土化意识

但是,为什么到了最近这几年,我们又开始谈工匠精神呢?在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2015年、2016年两年谈互联网+,2017年谈工匠经济。为什么现在重新回来来谈工匠经济?因为到了今天,到了后信息化革命时代以后,特别是中国在需求端出现了一些中产阶级以后,消费者开始出现了本土化意识,消费者开始考虑,在大工业化革命的前提下,所有的商品,我们穿的鞋子、衣服、房子,跟本土文明和本土文化有多大的关系?然后在市场端,当有这些新的跟本土文明文化有关的商品出现以后,消费者愿意为这个买单,这个是最大的变化。

其实这种变化并不是中国的独一无二的景象。美国打完独立战争是在1783年,1896年美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英国,它花了一百多年国家超过了英国。但是到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的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认为什么才是体面的生活呢?我们到底下午喝哪种茶叶?出门戴哪顶帽子?穿什么样的衣服?这个城市的流行色是什么?是伦敦,是曼彻斯特决定的。

在那之后,美国人开始说:我要喝自己的茶叶,我要穿自己的衣服。到底什么叫做美国精神?这件事情发生在1920年,这个时候美国变成了车轮上的国家,福特汽车工业化打造开始完成。然后美国人开始发问:为什么纽约姑娘穿得跟伦敦姑娘一样?

在本土阶级的崛起之下,出现了美国的商业文明,最重要的有两个东西,第一个是牛仔经济,第二个是快餐文化(好莱坞、、麦当劳、肯德基)。牛仔的开拓精神和快节奏的快餐文明构成了美国商业文明的底色。日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1945年,这个国家被打成了一片废墟,到1964年的时候,日本举办冬季邀请赛,再次开始崛起。然后日本的姑娘就说:为什么我要跟美国纽约姑娘穿一样的裙子呢?有没有跟日本本土有关的文明跟文化的产生?于是就出现了日本一系列的服装师、餐饮师、行为艺术家、文学家等等。日本那批六七十岁的当代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1960年代、1970年代出现的。那么日本文明和欧美文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他们找到了两个商品,一个叫做樱花,一个叫武士道,极简主义和和东方艺术构成了日本商业文明的底色。

在今天,中国工匠经济的崛起最大的困扰点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关键词。在美国这个关键词是牛仔、快餐,在日本这个关键词是樱花、武士道。那在中国关键词什么?难道是大红灯笼吗?不是。

中国的新匠人经济

今天的中国确实非常像1920年代的美国和1970年代的日本,我估计这一轮中国新工匠经济的崛起大概要需要20年,这20年以后,我们中国人就可以摆脱费正清讲的那句话“西方定义的东方现代化的全部主题”,这句话会被解购掉。费正清讲这句话是在1948年的《美国与中国》,过了50年,他写了另外一本书叫《中国新史》,他说50年前可能我讲的那句话是错的,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来自西方的冲击和东方人的反应,另外一方面来自于中国自身内在的生命动力。

那么中国内在的生命动力到底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直没有答案,到了今天慢慢开始回答了。为什么现在有机会来回答呢?是因为当你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后,开始有消费者为你来买单了。

在过去二三十年没有人为你买单的。我对中国新匠人第一次开始关注是在两年前,我到深圳去给深圳清华大学校委会的人讲课,他们跟我说他们搞了一个展览,请我去院子去看,那个展览叫“爻变”,外面是景德镇国际级工艺大师的展览,我大概5分钟时间就看完了,为什么呢?第一,他展出的所有的陶器,我都在书上看到过,几乎没有任何的创新。天工开物说,景德镇工艺72道工艺,都是严格按照72道工艺走过来的,而且非常贵,几十万、上百万。

然后从前厅走过之后来到后厅,我发现颜色不一样,瓷片都不一样。这个展览是一对70后、80后的夫妻到景德镇建的一个小窑,他们对景德镇瓷器的理解和他们的前辈,和前面的那个中国工艺大师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后面的小厅逛了1个多小时。当我离开的时候,我看到那个“爻变”。我出来就在想,那个“爻变”是后面的“窑变”,实际上是一批新的景德镇的年轻人,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前辈们:我们跟你们是不一样的。

所以今天讲的新匠人,一定不是说一批年轻人拿着已经彻底腐烂的书,把祖辈们东西原封不动的在今天进行拷贝,这是没有意义的。杭州有一个做剪刀的叫张小泉,1663年的,如果今天有一个做剪刀的匠人说跟1663年张小泉做的剪刀是一模一样的,那有意思吗?没啥意思。所以今天要做的东西一定跟原来是不一样的。

我甚至认为,新匠人经济并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日本有一部电影《寿司之神》讲的是小野二郎,我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为什么?我就在想,你一个人20多岁捏寿司捏到90多岁,如果是一个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去看,你觉得会有感觉吗?没有任何的感觉。他到90岁才能混到这样子,你能不能活到90多岁还不知道。所以最最牛逼的事情是,你20岁干的一件事情,到你30岁、40岁的时候,你已经捏寿司捏得比小野二郎更好,这个是有价值的。所以你不需要花50年、80年的时间去干一件事情才干成功,那是一个太漫长的过程,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理念来推动中国的新工匠经济的发展。

新匠人的评价标准

在过去一年多里面,我们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们想要知道:今天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中国做剪刀最好的一个新匠人,和1663年做剪刀的人相比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想解决的。

第二件事情,匠人是非标的行业,你怎么评估一个匠人是一个好匠人?有没有办法来评估这件事情?这是我们最近一年多一直在思考的两件事情。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今天做剪刀的、做鞋子的这些人,和之前那些做剪刀、做鞋子的人有什么区别?我们提出了三点。

第一,我们认为需要新的审美。你今天做出来的剪刀、瓷器是给谁用的呢?不是给你爷爷和太爷爷用的,是给你的小孩用的,所以他必须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仅仅从传统出发,我认为今天的年轻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我们投过一个公司叫茶艺网,老总叫张扬。我问过他们老总,国家认定的茶叶行业为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多少个?68个人。然后到省市这一级,茶叶及茶周边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多少人?超过1000人。如果这1000个人、这68个人都是跟着老祖宗往前跑的话,你觉得中国茶叶会有希望吗?必须要变。

然后张扬跟我说,现在发生了一个情况,就是老爹是国家级的非遗,他就是不改变,但是儿子开始变。所以行业里面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从行业的体制,到他的定义、外包装都发生了变革,所以未来的变革是儿子把老子干掉的事情,首先干掉的事情是从审美上干掉的。未来90后、00后把我们干掉,不是体力比我们好,钱也不会比我们多,他们首先从审美上干掉我们。他们从审美上已经把我们从综艺上干掉了,电影上干掉了,接下来从服装到汽车,到任何的一个领域,通过审美把上一代人干掉。所以第一个是审美的问题。

 

第二,是新的技艺。景德镇做一个瓷器78道工艺,今天牛逼的事情不是你也做78道公益,而是你做20道工艺做出来的东西跟老祖宗是一样的东西。我前段时间接触到一个匠人,他是做陶瓷陶艺的,他说一两千年来宜兴做出来的陶瓷是棕土色的,做个杯子很好看,但是做个碗、盘子那个颜色就不好看。所以,他在想有没有可能把宜兴的高岭土变成别的颜色,比如说蓝色、橙色,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原料方面进行很多的变革。所以我觉得第二个变化是在技艺方面要进行变革。

第三,是新的连接方式。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多新的办法,我觉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福利是产品传播由广告模型重新回归到口碑模型。你不再相信广告怎么说,你相信我嘴巴里怎么说。第二件事是再造了体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互联网带给所有行业的两个变化。

新审美、新技艺、新连接,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评定一个匠人,一个新的工匠经济。

新匠人经济需要基础设施的重构

半年前,我和复旦大学的管理学院的陆院长说,我们能不能干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的老字号1.8万家,有没有可能用一种标准来评定哪些是好匠人?这个工作现状已经开始做了三个多月了,再过两个月后这个工作会做出来,我们会做一个中国新匠人的指数体系,会分成四个大的门类——个人价值、市场价值、产业价值、文化价值。这四个门类里面又有8—10个指标,最后会有30多个指标来认定一个匠人的价值。

我们希望任何一个从事新匠人的人,只要把所有的工作放到这个指数体系里面,你就能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创业者,哪块板是高的,哪块板是低的,你怎么补。然后通过大数据你可以看到在自己的领域哪些人是做得比较好的。

中国每年有240万的创业者,95%在18个月里面就挂掉了,今天坐在现场的都是一些幸存者。这么多的人,真正能够去做抗癌药、无人汽车、新能源、基因技术这些高科技行业的,并不是太多的。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前几年在干嘛呢?送外卖,搞社交平台。今天连这个机会都没了,怎么办呢?回到一个特别小的领域里面去做一个杯子,去开一个饭店,去做一把雨伞,去做一双鞋子,去做一个音响,去做一把菜刀。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中国制造。

我认为基于那些特别小的产品的创新会成为未来中国创业重要的创新点。你不能指望这些企业里面再诞生一个联想,但是那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个小的门类中能做到全世界最好。

我去了两届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最近两年以来大规模的生产线的变革,从机器人到VR技术,到各种各样的生产线柔性化的工具的迭代,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我们看到了这两年来由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的可能性的出现。

刚才曹国熊讲消费升级讲到两个品牌,小米和网易严选,我认为未来在小米和严选以外,还可能出现很多的新消费平台。这些产品会分成两类产品,一类叫标品,一类叫做非标品。标品跟大生产有关,非标品是跟升级有关,跟品位有关。几乎所有的工匠都会在非标品里面出现,非标品是像海尔、美的、格力这样的大公司很难去做的。所以,中国制造未来会走两条路走,会出现一些世界超级大的企业,两三千亿产值的企业,另外会出现更多小而美的匠人型的公司和作坊。

再往前面看的话,这些东西都跟人工智能、新材料、可穿戴设备有巨大的关联性,所有的东西都可能变成一个新的消费入口,变成一个大数据搜集的入口。这个变革可能对于中国的产业经济带来两个效应,第一个是会造成商品的极大丰富化,今天4款啤酒占到了中国95%的销售额,但是德国有2000多种啤酒;中国现在3款酱油占到了97%的销售份额,日本有3000多种酱油。所以未来可能是小的、小作坊式的产品。

小的匠人有很多的困难,比如说我能做一个好的产品,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品牌,不知道怎么做渠道,不知道怎么做传播,不知道怎么做连锁。所以,中国的新匠人经济需要基础设施级别的一次重构。我们头头是道投的很多公司,包括我们自己做的吴晓波频道,希望为这一轮中国新的匠人经济的发展出一点小小的力。

以上是我最近这一段时间对新匠人经济的看法,今天跟新老朋友做一些交流,也希望在未来能够有一些好的合作。谢谢大家!

来源:  作者:  编辑:董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