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今年打赢和“三改一拆”有关的五场硬仗
发布时间:2017-12-08 15:35:41 星期五   

    

 

    打硬仗,回头看。

    今年年初,在滨江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滨江区委书记詹敏立下七张“军令状”——整村拆迁收官之战、劣Ⅴ类水剿灭之战、违建归零之战、安置小区环境攻坚之战、全域景区开篇之战、城市建设大会战和招商引才持久战。

    詹敏在会上表示,七场硬仗是区委区政府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成为滨江铁军的主战场,七场硬仗不分前后,每一战都很重要,每一战都必须打赢,每一个人都要像战士上战场一样勇往直前,绝不退缩、绝不当逃兵、绝不当俘虏。

    而细看这七场“硬仗”,五场与城市拆迁拆违有关。一年收官在即,这五场事关滨江“在土地之上,向城市而生”的硬仗,也交出了满意答卷。

    A

    整村拆迁收官之战

    塘子堰社区拆了,村里空了,人都搬走了。

    这个白马湖边的小村庄,建制几十年以来第一次如此冷清,甚至连公交车停靠在村口,也没人上车和下车了——或许这是杭州多数城中村的宿命和归途。按照既定计划,杭州会用上五年时间,完成主城区178个城中村的改造——只是名字特别的塘子堰,先踏上了这趟被城市化裹挟而前的列车,并不再返程。

    塘子堰社区主任俞建明一个人站在村中央的小广场上,看着楼房一幢幢倒下,像纸片儿一样,“大家没啥意见,都签字了,村里总要发展的。 ”

    和多数滨江拆迁中的城中村一样,必须95%的村民表决同意后,才能进行整村拆迁。这项工作做得并不容易,其核心意义,就是要阳光透明和公平公正——直到现在,塘子堰社区整村拆迁“房屋丈量结果公示”和“补偿价格公示”等一系列盖章的纸张,还贴在村口的公告栏里。

    按照年初规划,滨江今年要完成塘子堰、张家村、长河、汤家井以及冠二、新生六个社区的整村拆迁收官之战。

    来自滨江“三改一拆”办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已完成农居丈量4057户,签约3140户,腾空3068户,拆除3012户,完成企业拆迁拆除109户,回迁安置1320户。

    而拆下来的土地,由滨江首创的“地长制”进行管理。滨江区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龚栩今年多了一个身份,叫“地长”,她的名字,一并被写在了协同地块内侧的公示牌上。

    如今,协同地块早已种上草坪。龚栩说,“这块地现在就等着项目进来。项目进来前,就由我们来管理,而其中对我们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要‘打开围墙,见绿见景’。”

    在滨江,更多空地已被“地长”接管。目前,这些“地长”管理着面积10860亩、117宗拆后地块,滨江“三改一拆”办主任陈斌表示,“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建筑垃圾难清理、土地利用难落实、违法用地难监管’等拆后土地管理问题。”

   

    B

    违法建筑归零之战

    滨江“垃圾街”,本名明德路,曾是一个无序江湖的隐喻——而在这里,滨江打赢过一场卓越而艰苦的拆违之战。

    这条路,北起滨文路,南通杨家墩社区的菜畦,西起浦沿路,东抵浙江建设职业学院的围墙——10多年间,似乎没人说得清楚“垃圾街”的纵横走向,当然,也无人在意。

    仅仅是2平方多公里的社区地界上,8元的酸辣土豆丝、15元的通宵网吧、79元的如家酒店、800元的月租农民房……每天数以万计的学生从北口涌入街区,拥挤在纵横不到2公里的村道上,而后又挤入600多户承租各种商业形态的5层民房。

    群租、搭建、超负荷电压、搁置多年的断头路——这里有着城市进程中一切被加速和放大的市场利益以及就此滋生的社会问题。前年年初,随着拆违拆迁的“强硬”推进,此前被“垃圾街”篡名9年的明德路正式复名,而这场拆违和城市重建,也持续至今。

    滨江方面相关人士表示,“可以说,明德路的拆违,是滨江最为成功和艰苦的案例之一,但最终还是做了下来”——如今,在明德路这个地方,仍有美食在街,但已经井然有序。

    另外,即便是历史遗留的违建,今年也被一并清零。彩虹快速路南面,隐藏着半个公园——这么多年,整个公园被长二河对角“切开”,而过桥之后,被砌上了半人高围墙,上面喷写着“此路不通”的白色字迹——按照规划,这个被命名为“长河公园”的城市公共场所,2004年就应该动工了,但有六七户人家,一直不愿意搬走,还满地种菜,建公园的事情,就这么僵持到了去年9月前夕。

    滨江区长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章海伟说,今年拆违之后,又马上重新做了规划,作为今年小城镇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半个公园完工后,这里将是长河最大的城市公园,拖了这么多年,也算‘圆满’了。”

    而数据显示,今年以“基本无违建区”为创建目标的滨江,前11月共拆违2615处,面积达118.7万平方米 ,拆除完成率148%。

   

    C

    安置小区环境攻坚之战

    似乎从没一个小区,在“空中圈地”会如此庞大和自成体系。

    10年间,地处滨江聚园路两侧的安置小区滨康小区和滨康二苑,75幢房子依靠蚂蚁搬家般的方式,拉泥、砌砖、搭玻璃房……再建了9000多平方米违法建筑,或自住,或出租。

    这种无序的社区治理状态,也被划上休止符——在经历20天的反“圈地”运动后,滨江涉及293户人家的空中违建,失控多年之后终于被拆除干净。

    自2015年以来,滨江已经拆除缤纷小区、迎春小区、春波小区、长江小区、白马湖小区等安置小区空中违建共4853处,面积5万余平方米。

    而对安置房小区的构建,滨江愿意放在未来的远景规划之上。在之江大桥西北侧,耀洋地块一期的7幢单元楼,已经做好基坑。就这么个工地,新生社区老村民傅光泉空的时候,都要过来看看——他要看的,是工地外面的样本房,大到烟帽、楼梯,小到岩页砖、对拉螺杆套管,一应俱全。老傅说,“敲也敲过了,摸也摸过了,轮到我分这个房子的时候,肯定放心的。”

    老傅可能也知道,这是滨江地区第一个由绿城房产代建的农转居拆迁安置房。浙江腾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这项工程建设单位之一,董事长韩虎根说,在工地外面做一个能看到各类原材料的样本房,主要是让入住的居民,住得放心,换句话说,以后验收房子的时候,这个就是标准。我们现在的要求,就是在质量和品质上超过商品房。

    而在今年年初,詹敏表示,“安置小区是滨江城市化推进的重要产物,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天大的事情,事关百姓增收安居乐业,事关科技新城城市形象,也事关城市安全有序。”

   

    D

    全域景观开篇之战

    今年重阳节,数千人蜂拥至刚开园的冠山公园登高远眺,一览周边秀美风光。

    自滨江设区之后,冠山也正式成为杭州主城区为数不多的山脉之一,其植被仍然保留着几十年前的原始面貌,并一直担当着“城市绿肺”功能。相关人士称,此次冠山公园的修建,并没有对原来植被进行破坏,而是选择沿着原来数百年的土路修建了游步道。

    冠山公园的落成,一改滨江以往“亲水无山景”的城市布局。有人评价称,“以后在滨江也可以越野跑了,即沿最美跑道,经冠山公园,最后跑到白马湖”。

    另一个好消息是,此前已经修了13多公里的“最美跑道”,这次又把跑道规划延伸4.4公里——该工程一旦完工,滨江境内“最美跑道”将扩容至17.4公里,并覆盖区域内钱塘江江岸线。

    目前,二期跑道的最南端——和萧山闻堰交界的华家排灌站处,已经开始施工。从规划设计图来看,二期跑道将有比较大的变化。其一是跑道升级了,在原来一条2.5米的宝蓝色跑道的基础上,新增一条宽1.25米的浅绿色跑道;骑行道宽度也将由原先的3米增加至4米,并在很多地方和跑步跑道实现了分离。

    另外,今年开春时候,“最美跑道”开满了樱花,被市民争相追逐,意外地成为滨江的一张城市名片。因此,二期跑道的植被布局,也被格外重视。相关人士表示,“整体景观除了保留‘樱花骑行道’的概念外,还将打造一幅‘秋林尽染’的景观。”

    试图打造全域景观的滨江已有成就——去年,滨江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杭州建设)考核中,位列杭州第一。而今年,更是制定了《全域景区化改革实施方案》,“意在凸显区域特色、打造城市情怀、创新运维机制,扎实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滨‘大花园’。”

    此前,詹敏在多个场合表示,“滨江要打开围墙、见绿见景,要把留白土地绿化好美化好,让江河湖山与一个个城市公园、一条条城市道路相得益彰。”

    E

    城市建设大会战

    据滨江区党委办14号文件《关于切实做好征迁交地“清零”和地块管理工作的通知》显示,“今年要围绕‘整村拆迁’收官之战任务,实现整村完整交地,全年力争交地4700亩以上”。

    这些年拆出来的地,到底怎么用?滨江也给出了答案。12月6日,滨江区政府和杭州国际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滨江区政府将在白马湖畔映翠路附近,为杭州国际学校提供一块新校址建设用地,计划明年动工,2020年正式启用。

    滨江区区长金志鹏说,提供国际教育是未来国际化城市发展必备的配套软环境。“现在外籍人士到杭州工作,有一部分人会把子女送到上海去念国际学校。未来,我们希望在杭州生活的外国人,子女在滨江就能读书。”

    拆出来的土地用于教育用地规划,是为滨江的一个大政策。数据显示,滨江未来还将规划新建10所幼儿园、9所小学、3所初中以及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另外,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土地。今年5月,包括联络互动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13个项目,正式落地滨江物联网地块,投资金额达90亿元——这块地,此前系西兴街道整村拆迁地块。

    而新落户的“联络互动”,已完成软件服务、智能硬件、文化传媒、金融服务四大板块的布局,并成为A股首家移动互联网上市公司,其2016年年报显示,“净利润3.54亿,同比增长12.04%”。

    当然,这些土地的“出嫁”,亦有门槛。詹敏说,“我们在土地的集约利用上,有‘3+2’的门槛,‘3’是指满足一亩地投资600万元、产出1000万元、产税100万元这三个条件;‘2’是指企业员工300人以上、地下开发2层,这样才可以考虑供地。”

    这种定位于高新产业发展的供地模式,就此留给未来滨江足够大的地理空间,并左右城市的布局和发展。詹敏说,“我们这届政府,不能把所有土地都用光。”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杨蓥晖 宋桔丽 陈未春 摄/李忠   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