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良渚博物院从开馆之初就实行免费参观,传播良渚文化。
今年开学季,全国有1400万初中一年级学生拿到了新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在这本99页的教科书中,“良渚文化”占据了整整1页,这意味着,良渚二字,对于初中生们而言,不再是出现在传说中,也不再是出现在画册里,而是以整页的篇幅出现在必读的中国历史里。他们将通过课本,了解良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意义。
良渚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9月20日,“美丽杭州,让网络传递你的独特韵味——全国网络媒体杭州行”走进余杭良渚,探秘底蕴深厚、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的“良渚文化”。
穿越千年 发现“中华第一城”
自上世纪30年代良渚文化被发现至今,“保护至上”的理念始终一以贯之。座谈会上,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陈寿田向记者们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发掘与保护情况。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浙江杭州老和山遗址、吴兴钱山漾遗址、上海马桥遗址、苏州越城遗址等一系列的考古发掘,研究者们从器物特点及组合上,总结出了如鱼鳍形足鼎、表面易脱落的黑皮陶、三角形石刀、石耘田器以及精致的玉器等这些与山东龙山文化不同的特点。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把长江以南太湖流域主要包含黑陶的这种文化,命名为“良渚文化”,从而开始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历程。
1986年是良渚遗址发现50周年。当时,上海和江苏都陆续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而良渚文化的发现地浙江却一直是空白,这让当时浙江的考古学家们着实着急。于是,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反山。
制定详细的计划后,发掘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挖到1米深的时候,当确认那块隐约“露头”的石块是一件玉琮时,研究者们都激动地跳了起来,因为玉琮是良渚文化墓葬等级的重要标志,挖到它就表示真正挖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
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范围最终确定,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北京紫禁城。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去年是良渚遗址考古发现80周年,良渚文化考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以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考古新发现为代表。良渚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区域文明,其地位和意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良渚遗址的保护和良渚文化的宣传,一直在路上
这些年,余杭一手拂去良渚沉睡千年的浮尘,倾力守护良渚遗址;一手擦亮良渚文明演进的历史印记,传播良渚文化,努力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更添底蕴。
作为了解良渚文化的“第一扇门”,良渚博物院从开馆之初就实行免费参观,这几年,博物院主动走进周边的区、学校、企业以及村庄,开展良渚文化的公众宣传。特别是近几年来,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北大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已成为博物院一个重要的社会教育品牌,每年都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前来参加。
“经过多年的努力,良渚遗址实现了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共保共享、人人有责的保护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陈寿田表示,良渚遗址的保护和良渚文化的宣传一直在路上,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