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川与大运河的不老情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8-04 14:25:13 星期四   

  

 

    东河边的小伢儿

    1942年1月寒冷的一天,杭州建国北路黄肉巷疯狗弄的一处大宅院喜气洋洋,丁日新绸厂年轻的老板家添丁了,是个儿子,祖父说这个伢儿缺水,就取名为“云川”。

    丁云川自小便在杭城东河边生活,对他而言,运河不仅连结着京城和杭州,也承载着自己的儿时回忆。

    小桥、流水、人家,运河的文化总少不了桥的故事。“小时候我到东清巷大经堂小学去读书,必须经过太平桥和菜市桥,菜市桥边米行、小食店、茶馆、货栈林立,桥下运载城乡物资的船只穿梭,可热闹了。”提起运河上的古桥,丁云川如数家珍。

    让丁云川印象深刻的是,太平桥边的一家馒头店。小时候每次经过馒头店,馒头店的老板都招呼着丁云川过去尝尝小馒头,而且不收钱,这让丁云川很是奇怪。长大后的一天,丁云川和父亲经过馒头店,告诉了父亲这件事。“没想到,父亲哈哈大笑告诉我,哪有白吃的,馒头店老板每个月都向他算钞票的。”说起这段趣事,丁云川意犹未尽。

    太平桥和菜市桥横跨东河,以前桥两岸都是船埠,往来的船只很多。“听家人说,姑奶奶小的时候,保姆抱着她到太平桥上看风景,结果一个不小心,姑奶奶从桥上掉了下去。”丁云川绘声绘色道,“巧的是,刚好有一只运送塘栖枇杷的船只经过,姑奶奶掉在了船上,毫发无损。”

    在丁云川的记忆中,桥下的河水是清清的,浸润着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那时候染坊、私人作坊不多,水比较清澈,不少人家还在河里淘米、洗菜。”千年运河,犹如沿岸百姓的母亲河,福泽广袤。

    运河保护的敲钟人

    六十年代,丁云川因公事频繁穿梭于运河,“一早从卖鱼桥码头上船,下午四五点便到苏州,河水清澈,鱼虾欢畅,两岸风光如画。”有一次,丁云川到新市办事,错过了当天回程的船,只好留宿这个运河边的小镇。早起溜达,发现集市上的河蟹个大肉肥,忍不住买了十斤背回杭州。

    七十年代,丁云川在滚镀厂工作。“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电镀是有很大污染的,那时不知道啊。”废水没有一点儿处理,直接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丁云川主动请缨,受全厂职工的重托向轻工业部汇报,寻求解决的办法。最终,滚镀厂作为需要整改的重大污染企业被列入全国168项目之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自此,丁云川开始关注环保。作为厂里的环保科长,丁云川与同事们一起研发了污染治理技术,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杭州市环保局把滚镀厂作为榜样,国内外同行和世界银行的代表也纷纷来参观考察。

    八十年代初,各地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疯长,企业污水开始源源不断地排向运河。有一次去吴兴双林出差,在吴兴县一个叫莫蓉的小村庄,丁云川看到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到运河,大片桑园枯萎,触目惊心。

    第二天一早,丁云川再到集市,发现以前喧闹的集市,鱼虾蟹都已经没了踪影。他心急如焚地找到当地大队长,说出了自己的忧虑:污水会毁掉运河,毁掉当地群众生活的。大队长回答说,我们买拖拉机的钱都是靠这些污染工厂赚来的。

    回到杭州,丁云川寝食难安,滚镀厂的教训还不够吗?他立即给浙江日报写了一篇《保护运河》的文章,呼吁污染工厂不要把污水直接排到运河,敲起了运河保护的警钟。

    心系运河的谏言者

    1986年8月,中央电视台播放《话说运河》,沿途风景,运河历史,洋洋洒洒,很有文化。“但是那个时候,杭州人都晓得,运河水有多脏、有多臭。”丁云川觉得,运河的现状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而不是一味地“唱好”,不提污染和保护。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心系运河的丁云川立即给中央电视台写了一封信:上要对得起祖宗,下要对得起子孙,如再不保护,千年大运河就要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

    《话说运河》的总编导戴维宇看到信后,极其重视,转交给当时的水电部长,也是节目的总顾问钱正英同志。最终,摄制组决定折返杭州,专程拜访丁云川,补拍一集《运河的喜与忧》,呼吁大家保护运河。

    “1988年起,中央投入好几百个亿,各地都开始治理运河了,杭州也投入到运河的治理中,但是杭州的水质似乎变化不大。”1999年4月,丁云川从武林门上船,对杭州至苏州段运河水质状况进行考察。船驶经拱宸桥到义桥段时,发现河水发黑,恶臭扑鼻,死水一般。

    到了苏州,丁云川惊喜地发现,河水清澈了不少,还有不少渔民在撒网捕鱼。他急忙找到苏州治理运河的指挥部,一位副总指挥告诉他,苏州段运河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治理的,对每段运河水质保护的责任都落实到人。经过十年整治后,运河水质有了明显好转。

    将要进入新千年了,大运河的水何时再现清澈?回到杭州,丁云川奋笔疾书,写了两篇文章投给媒体——《大运河,盼你清清流入新世纪》《同河不同水》。“文章登出,电话莫老老,许多住在运河边的人跟我说,住在运河边窗都不敢开,太臭,希望快点治理。”这也引起了杭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设施管理处的一位处长给了丁云川一张运河支流水系图,让他监督,治好一条,划掉一条。

    运河文化的传递者

    2004年4月,浙江卫视《寻访运河》栏目组邀请丁云川参加出征仪式,在运河里舀了一瓶水,作为出征标记。丁云川走上前去打开瓶盖闻了闻,没有气味,还有金虾在游弋。“运河水,终于活过来了。”

    2010年,岳父岳母来杭州,丁云川花1000元钱包了条船带两老一路从杭州游到塘栖,两岸绿树葱茏,鲜花盛开,不少人在垂钓,舟楫悠闲。

    平时,丁云川也会“偶遇”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观光团和考察团,他会主动带他们参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讲述运河的历史文化。

    运河,成了杭州另一张美丽的名片。

    现在的丁云川也常常徜徉于运河边,运河风景又如画。沿河居民开窗便有清风徐来,鸟语花香。偶尔,还会看到鱼儿蹿出水面嬉戏,他二十多年的奔走呼吁终于唤来清清运河水。

    在丁云川心里,如今的运河已经很美,但水还可以更清澈些。

    比如,春节期间,拱宸桥至武林门段的运河水质比平时好很多,这是因为这段时间运货的船只减少,翻搅泥沙水少,建议抓紧开通运河二通道,大吨位船舶改走八堡船闸;另外,拱宸桥是明代古桥,武林门的青园桥为现代桥,这座桥架在古运河上,不太协调,可以装点成廊桥式样,古色古香,为武林段运河增色添彩。

    如今,已迈入古稀之年的丁云川,依旧关注着运河的四季变幻,跟后辈讲述着他和大运河之间的不老情谊。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卢新晓  编辑:颉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