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7年专题>贯彻党代会 迎接十九大>最新报道>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时尚:“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发布时间:2017-10-04 18:20:08 星期三

    3“西关打铜”传承人苏英敏:

    借助“互联网 ”探索非遗“活化”新路

    

苏英敏的生活已与“打铜”工艺密不可分。南方日报李细华 摄

    国庆和中秋交汇的黄金周假期,恩宁路上的西关铜器店即将迎来又一个“黄金旺季”。20年前,这条老街上只有一家铜器店,如今,大大小小的铜器铺开了二三十家。

    这其中,苏英敏的“天程铜艺”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恩宁路上的第一家铜器店,它不仅传承了“西关打铜”这门传统手艺,更通过颠覆式创新、与时代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让沉寂多年的西关传统手艺重回大众视线,走向广阔的市场。

    芭蕉叶模样的长凳,树根形的茶几、梳子、手串……小至首饰、大到家具,苏英敏的工作室内摆满了各类铜制品。“‘天程铜艺’我做了10年,它没有倒。我的生命已经与这门工艺紧紧相连。”寥寥数句,苏英敏道出了自己对“打铜”这门手艺的感情与个中艰辛。

    10年前,苏英敏接过父亲的铜艺衣钵,当时整个店铺就4平方米,生意萧条、门可罗雀。那时,整个“西关打铜”市场都乏人问津。“首先考虑的是让它生存下来。我们的做法是,以‘西关打铜’文化为核心,开发系列产品,借助互联网、自媒体广泛传播,面向全国打造‘爆款’。”谈及复兴“西关打铜”的经验,苏英敏总结说,如果一门手艺不能让从业者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自然难以传承。

    传统手打铜器的价格昂贵,一把铜壶动辄上千元。“按照以前的老路,做街坊生意,卖一些手工的锅碗瓢盆生活用品,一个月都难以卖出去一两件。如果要做爆款,就要在保留工艺特色的同时,想法降低生产成本,让大众消费得起。”苏英敏说。

    年轻人消费市场潜力大、喜欢新鲜事物,苏英敏于是开发了一批铜首饰,主攻“90后”“00后”市场。与此同时,他又设计了一些高端定制的铜艺作品,具有收藏与传承价值。为此,他专门去日本学习“一体成型”锻造技术,提升“西关打铜”的制作技艺,制作出全球最大的无焊接黄铜鸟笼、只有小拇指大小的铜制茶壶、全国首创铜麻将,这些作品先后亮相奢侈品展会……诸多奇特的创意使得“天程铜艺”一下子火了起来。

    苏英敏还深谙互联网传播之道。9月26日上午,苏英敏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打铜”的传承人,还参加了一场关于“非遗”的网络直播活动,让数万网友亲眼见识了“手打”铜器的魅力。

    “时代在变,传承非遗,要具有品牌传播意识。先让大家知道‘打铜’这个行业,才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铜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为此,他请了专业团队负责品牌策划、公关文案、运营公众号等。

    据苏英敏透露,他正在设计一批新产品,其中包括胡庆麟的“鳌鱼”系列,还准备实行网络众筹。“此前已经有很多非遗项目众筹成功的先例,让一些被冷落、被忽视的项目一下子成了‘爆款’。”苏英敏期待,通过网络众筹,主动拥抱“互联网 ”,“西关打铜”也能探索出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非遗”保护、活化之路。

来源:南方网    作者:记者 陶明霞 周豫 实习生 朱翠莹 陈蔡定 邵玮杰    编辑:董丽雪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