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缪承潮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杭州市生态环保工作紧紧围绕“中央环保督察”圆心,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三五共治”,加大突出环境问题解决力度;以环保系列组合拳为抓手,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增强。 一、2017年我市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一是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今年1-10月,我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累计227天,同比增加8天;优良率74.7%,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市区PM2.5平均浓度4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2%。 近5年来,市区PM2.5指标数据向下趋势明显。2013年至2016年,分别为70、64.6、57、48.8微克/立方米。全年环境优良天数持续增加,2013年至2016年分别为217天、228天、242天、260天。除上述两个关键指标外,从直观感受看,近几年来看到的蓝天越来越多,群众好评不断增加。根据预测,今年与召开了G20峰会的去年相比较,我市环境质量还将进一步改善。 二是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消灭劣Ⅴ类断面,全市52个市控以上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47个,占90.4%;Ⅳ-Ⅴ类5个,占9.6%。满足功能要求的断面48个,达标率为92.3%。其中,国控断面达标率为100%,省控以上断面达标率为94.6%。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杭州市交接断面评价结果为优秀,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9.5%,较去年同期上升10.5个百分点。11月24日,我市顺利通过省治水办剿灭劣V类水省级复核验收。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I)继续位于全国、全省前列。西湖、千岛湖、钱塘江、苕溪、西溪湿地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得到较好保护。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强化了环境风险排查和化解,截至目前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二、主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顺利完成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 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 进驻浙江期间,我市共收到转办信访32批共计1590件(其中重点件52件);完成资料报送26批次446项,累计报送材料2335份;配合开展问询谈话26场、58批次,接受问询谈话109人次,共涉及116个具体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迎检工作,得到了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充分肯定。 在中央环保督查迎检工作中,我市创新多项工作举措。一是市委、市政府对环保督察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迎检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联络组。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统领、人大政协助力、社会各界参与的浓厚氛围。二是组织环境信访大整治和环境问题大排查,提前查清底数,及时化解矛盾,为迎检工作争取先机。两大行动梳理出151个重点环境问题,实施挂账销号,大部分问题在督察进驻前得到解决,为迎检工作基本掌握了主动。三是创新实施领导领办和信访处理大比武,强化指导督办,力行边督边改,为迎检工作赢得主动。督察期间,全市共出动44350人次,检查企业26545家次,责令整改2411家,立案处罚986家,刑事拘留9人,行政拘留8人,约谈161人,问责60人。信访办理工作,取得了全省办件最多、质量最好、“零退件”的实绩,环境信访领导领办和信访处理大比武两项机制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高度肯定,作为典型经验报国家环保督察办公室。四是借势借力,积极推动上级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垃圾焚烧、污泥和飞灰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老大难问题加速推进,余杭区杭徽高速噪声扰民、江干区宣家埠部队区域“散、乱、污”小作坊、西湖区双浦镇等“低小散乱污”,富阳区碳黑加工厂等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根治。临安、萧山等地开展砖瓦、卫浴等行业专项整治,以中央督察为契机,推动相关行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 (二)启动清洁排放区,“五气共治”进入创新深化阶段。 全面启动 “清洁排放区”建设,深化“五气共治”,保障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建设全市域大气“清洁排放区”的实施意见》,对标“九个最”(最严标准、最严准入、最优结构、最严整治、最严监管、最强支撑、最强保障、最严考核、最广泛参与),提出分阶段、分步骤实现“五个化”(能源结构清洁化、排放标准清洁化、产业发展清洁化、车船尾气清洁化和居民生活清洁化)的建设目标。 一是聚焦“工业废气”治理。开展县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大气重污染企业关停转迁,在部分地区进行重污染行业整体“腾退”。今年以来,淘汰落后产能213家,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874家。深入开展VOCs污染防治专项行动。二是收尾“燃煤烟气”治理。全面淘汰10蒸吨/小时(含)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全市133台热电锅炉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关停121台;147台10蒸吨/小时以上高污染燃料工业锅炉已完成关停或清洁化改造140台。三是全面治理“车船尾气”。全面淘汰黄标车,推动公交车全面清洁化。率先出台国三柴油车淘汰补助实施细则,累计淘汰老旧车17844辆。推进公交、环卫、渣土等重型柴油车“车载尾气排放检测系统”安装。四是科技治理“扬尘灰气”。推广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推进雾炮、自动冲洗、工地扬尘在线监控等新技术推广。推进渣土运输密闭化改造,市区已完成改造3200辆。五是协同治理“城乡废气”。推进无证无照餐饮企业综合治理,实施全市域秸秆禁烧,建立了网格化监管机制。 (三)全面剿除劣五类,“五水共治”赢来阶段性胜利。 一是全面剿除劣五类。抓住“截、清、治、修”(截污纳管、清除淤泥、产业整治和生态修复)四大环节,全市9个县控以上劣Ⅴ类断面全面完成消劣目标,1256个劣Ⅴ类水体全部完成报结销号。“五水共治”工作历经数年的艰苦努力,迎来阶段性的决战胜利。二是打造污水“零直排区”升级版。开展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大市政配套等行动计划。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速推进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期、临平污水处理厂等建设。三是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整治涉水企业50家,累计削减废水排放量15万吨以上。四是开展饮用水源安全隐患排查、清理和整改。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合格(规范)创建。五是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健全四级河长工作制,深化“河长APP”智慧管理,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打造“智慧治水”杭州样本。 (四)实施杭州“土十条”,治土工作打开全面治理局面。 实施《杭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这是杭州版的“土十条”,共安排10大方面25项共65条具体任务。主要工作有:一是开展了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编制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规划,形成治理修复项目库。二是严格危废规范处置。改造杭州市危废动态监控系统,持续推进危险废物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设施布局科学化、利用处置无害化。审批危废转移计划8022件,规范处置21.7万吨。组织开展危险废物“存量清零”行动。三是开展固废专项检查。建立多部门协作监管机制,组织医疗废物、废矿油、污泥等专项执法检查。四是推动固废处置设施建设。建成并投运第二工业固废处置中心项目,启动建设大江东污泥处置项目,推进第三固废处置中心项目和七格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推动飞灰填埋和飞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 (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统推进美丽杭州建设。 一是出台了《杭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强化地方党委政府、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二是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5622.24km2,占国土面积33.37%,目前划定方案已上报省里。强化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三是建立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公共财政制度,生态补偿资金提高到2亿元。四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市本级21项(主项)事项全部进驻中心综合窗口。五是全面推动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实行环评登记表网上备案,超过一半以上建设项目无需再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由环保部门验收改为企业自行验收。六是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特色小镇创新环评审批验收管理方式。 (六)稳步推进总量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削减。 一是制定并实施污染物减排计划。今年共组织实施减排项目124个,已完成115个,剩余9个项目正在实施。经初步测算,预计可削减化学需氧量8474吨、氨氮1031吨、二氧化硫4839吨、氮氧化物7052吨,分别比2016年下降4.3%、4.0%、6.2%和6.4%,全面完成年度减排指标。二是核发新版排污许可证。完成火电、造纸等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共发新证181家,占全省总数的41.4%,其中火电28家、造纸153家。三是推动全面达标排放工作。以重点带动一般,聚焦水泥、造纸、印染等8个行业,推动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四是做好刷卡排污运维管理、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等工作。 (七)执法力度再创历史之最,环境安全保障持续稳固。 一是开展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有力地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环保执法机构坚持以“打造环境监管最严格城市”为目标,全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共出动62577人次,检查企业26888家次,共立案查处行政处罚案件2121件、罚款10494万元,案件数和罚款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7.3%和49.9%,创杭州历史之最;移送公安案件数和拘留人数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94.7%和310.7%;共实施查封扣押41件,限产停产15件。二是提升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今年共开展应急响应12次,及时化解环境风险,均未构成突发环境事件。三是全面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健全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整改隐患73处。健全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完成6个市级应急物资库和1个省级应急物资库建设。建成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八)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增强,信息化监管水平持续提高。 一是组建院士工作站。建立了水、气两个院士工作站,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大幅增强。二是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全力推动水质自动监测站、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点、乡镇街道空气自动监测站点三大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健全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完善污染源基础信息库和环境执法监管平台,推动183家市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安装,对污染排放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控。四是开展“亮眼睛”专项执法行动。全面排查各类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重点查处污染自动监控系统弄虚作假行为,开展“亮眼睛”专项执法行动,擦亮监督排污企业的“眼睛”。 (九)加强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做好重点工作宣传。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国家、省市媒体正面报道77篇,公开23期“边督边改”情况。官方微信发布相关内容105篇,总阅读量55余万,客观、全面、准确反映我市落实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增强了群众“获得感”。二是结合重大节日做宣传。先后开展了杭州市2017年纪念“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暨“绿水青山书架”活动、纪念浙江生态日“绿水青山有你的声音”环保朗读活动。我市生态环保工作持续受到各大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国家级媒体报道我市生态环保情况51次,《杭州日报》头版头条发稿4篇。三是落实专项工作宣传。“五水共治”工作,在杭州广播电台播出节目98期,推送相关微信156篇。“五气共治”工作,组织平面、电视媒体刊发稿件98篇。各专项工作累计在市级及以上平面媒体发稿661篇,电视栏目播出482篇,“杭州环保”官方微博共编发1547条,官方微信390条。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