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7年专题>江干区>五年华章>
江干嵌入式养老机构走出一条路径
发布时间:2017-02-28 17:19:14 星期二

    

    今年春节,92岁的陆秀珍老人没回家。她带着宠物狗“点点”,在观音塘路上的“颐养苑”里住了15天。

    女儿祖孙三代出国游,老人在家门口的“托老所”里,也来了回“深度游”。

    前两天,家人回来了,老人也接回家了。

    皆大欢喜。

    你别看移动医疗热热闹闹,互联网医院方兴未艾,医药电商摩拳擦掌……小老百姓关心的大问题,养老绝对绕不过。

    城市的变迁,人口的流动,房价的暴涨,包括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传统养老模式正受到来自各种力量的挤压而改变。

    一方面是养老机构的“一床难求”,另一方面是老年人从情感上又不愿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

    面对日益突出的养老服务需求,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

    在江干区民政局局长沈建平看来,今年要打造“每百位老人4.5张床位”的目标,或许像“颐养苑”一样提供“喘息式服务”的嵌入式养老机构,会是另一种实现路径。

    “夕阳”困境

    为老服务不好做,马岚深有体会。

    马岚是采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尤其采荷街道,地处老城区,老龄化程度比较高。”

    除去安全和吃饭问题,高龄独居老人非常孤独。

    “老人家倾诉欲非常强,拉着你的手,一说就是一两小时。”有一次她上门走访,是一位92岁的老奶奶,家住5楼——

    “咣咣”敲开门,老奶奶坐在轮椅上。

    “奶奶,你家人呢?”一问,老人家眼泪就哗哗流下来。“我儿子啊……我儿子啊……”因为前两年中风过,老人讲话不利索。

    “我尽力安慰她,情绪这才平复下来。不说话的时候,她就一直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老伴的遗像。好一番打听才得知,儿子出门买菜去了。就这么短短几十分钟,老人家竟然这么没有安全感,这么孤独。那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让我自己心里也很难受。”

    松龄苑老人公寓院长曹政国也很有感慨。

    这里住着160多位老人,其中最年长99岁,年纪轻者61岁,平均年龄在84岁。“(子女)有每天来的,有一周来一次,也有一个月付费时来一趟的,甚至几年不来,至死也不来的……”他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里都被充分放大,每天围绕在老人身边上演。

    比如有一个老奶奶的故事,就让人挺伤心。

    她是个低保户,有一个独养女儿。

    经济不富裕,时不时还要靠女儿来贴补。日子长了母女之间难免生出嫌隙。老人,总希望子女多来看望她;但是女儿,一年也来不了几次。

    谁能想到,老人竟然自残,拿调羹将胸口划伤,为的只是想让家人来看看她……“没多久老人就过世了,挺遗憾的。”曹政国说。

    借鉴“上海模式”

    “这里比家还温馨。”

    “颐养苑”里住了15天,陆秀珍挺开心。“柔软的沙发,雅致的茶座,还有一盆盆胖嘟嘟的多肉植物……装修很有设计感,家具也非常小清新。护工都是年轻人,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朝气。”

    陆奶奶拍了不少照片,发到朋友圈,点赞无数。

    这15天里,她生活规律:一日三餐营养膳食,“乐龄俱乐部”里有不少活动,比如养生茶会、学习串珠,老年人在一起热热闹闹也不想家。

    要知道,这里还是全省首个“医养护”一体化惠老服务特色街区——颐和·乐龄街,去年秋天刚刚启用。

    负责运营的社会组织,来自上海,叫“爱照护”。

    “上海‘长者照护之家’模式就是由我们提出的,也就是嵌入式养老。”姜伟云,“爱照护”杭州项目负责人,“我们的想法很简单,让老人回家。哪怕是闻闻家里的味道也好。如果说苦了一辈子,老了却要到其他地方住,我们觉得这是一件挺伤心的事情。”

    他们的理念是,每一位来到“爱照护”的老人,除了这里的一张床位,在家中也有一张相同的护理床。“回到家中的老人,都会有执业护士定期上门随访,进行健康评估、皮肤检查,护理人员也会提供每日助餐、助浴等照料。从另一种层面说,通过将服务送上门的方式,可以实现内设床位的快速流转。”她说。

    “可以说,这是日间照料中心的升级版。”马岚说。

    “每一步都是解决痛点”

    日间照料中心,这在江干可不是新鲜词。

    就拿采荷街道来说,一共15个日间照料中心,其中7个中心由4家社会组织承接服务。剩下的8家,由社区自己承担。

    马岚说,起初大家对“日间照料中心”没有什么概念,“觉得就是老年人社交的一个平台,免费开放给大家打打老K、喝喝茶、看看书,基本上就这些功能。”慢慢地,老人开始有自己的要求。于是,普惠制与适度收费相结合,采荷街道在商教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探索了“会员制”。“10元钱办一张年卡,可以享受免费理发、理疗等,还能低偿享受洗衣、修鞋等增值服务……”

    健全老人平日里可以去日间照料中心,享受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可是遭遇“下楼难”甚至“下床难”的失能、失智老人,又该怎么办?

    这部分人并不算少。就拿采荷街道来说,60岁以上老人有18000多人,失能失智的就有600多人。

    “我们打造一条颐和·乐龄街,就是要解决这一痛点。”沈建平说,为此,还引进了全国先进的智能护理信息化平台,为健康程度不同的老年人,提供全面、可负担的医疗和照护。

    在这里,空调、地暖一应齐全。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张床都是电动的智能床,马桶也是智能的,老人洗澡还用上了松下的助浴机,坐在椅子上还有立体花洒,特别方便。

    “每百位老人4.5张床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玲曾撰文写到,“机构养老并非高龄老人唯一的选择。何种选择最优,取决于老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自身的财务和健康条件以及居住偏好。”

    嵌入式养老,江干正在探索。

    不只是嵌入式养老。

    到目前为止,江干现运营的养老机构一共有11家,总床位数3548张。但是,与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不成正比。

    江干积极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到2017年1月底,全区共建成142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其中2家是五星级,20家四星级,23家三星级。

    未来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

    “我们以每百位老人4.5张床位为目标,重点发展护理型机构,实现养老机构结构性调整,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的养老服务体系,力争今年新建扩建1-2家养老院,转型提升1家养老院。”沈建平说,与此同时,坚持医养护一体,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融入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居民家庭。

    此外,今年江干还要打造2家像“颐和·乐龄街”这样的养老综合体,,以及1家嵌入式养老机构,并将这种“原居安养”模式在全区铺开。

    让老人更好地颐养天年

    老龄化的速度,似乎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如何实现老有所养,成了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养老机构也是一床难求。更何况,养老并不仅仅是个生活问题或医学问题,让老人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去另一个地方养老,心理上可能难以适应。

    既在熟悉的居住社区养老,又能得到较好的护理,有没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呢?江干区的“嵌入式养老”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这种“略有距离但又亲密”的养老方式,不失为现代生活方式下的良好选择。

    去年底,国家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希望这一新规里的措施能尽快在杭州落地,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同时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创造更多的养老模式,让老人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颐养天年。

    我们终将老去。希望每一个人在年老的时候,依然是住在家里的自己,而不是躺在病床上的病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余琼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