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7年专题>江干区>五年华章>
江干:老底子村民回迁住进一线江景房
发布时间:2017-02-28 17:32:23 星期二

    章宝兴说他半辈子都在折腾房子。

    这话不假。

    “草房里生,草房里长,草房里讨媳妇。后来分了家,平房、楼房盖起来,琉璃瓦也铺上去了,这下可好,拆迁了。”

    2009年夏天,作为钱江新城扩容地块项目之一,御道364户、接近2000位村民整体征迁。

    再回来,已是七年之后。

    站在自家14楼敞亮的一线江景房里,隔着一座钱江二桥,江湖汇流区商品房单价早已经站上了“5”时代。

    楼下是整治一新的新开河,河岸绿树萦绕。

    远眺江对岸,有一朵大“莲花”盛放;往东,九堡大桥天堑变通途,清清爽爽。

    章宝兴想,这七年等值了。

     乾隆走一遭,走出个御道村

    章宝兴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办故事大赛,他代表江干参赛,萧山是翁仁康。“说来说去,都是御道那点事。”

    这村名,就很有“文脉”——

    据说乾隆下江南时,从庆春门外景芳出发,沿着里海塘去海宁。在快到云峰与章家坝接壤处的小桥边时,远处出现一座高高耸起的石质建筑,下人回报说前方是一水闸,名曰青龙闸,乾隆一听龙颜大变:闸和铡谐音,皇帝乃真龙天子,今日若过青龙闸,肯定不吉利。于是当即吩咐改道。

    文武百官动用了当地百姓,从里海塘落塘往东南方向,穿过桑园、沙地,筑起了五马并驰的临时大道。

    这条专门开辟的沙地大道就被称为了御道。

    当时乾隆改道走御道时,这里还是海涂沙地,零星地散落着几户草舍人家,自从乾隆走过后,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带来了极旺的人气,人慢慢多了起来,渐渐形成了村落,便是御道村的前身。

    城市化推进 小村一变再变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御道村,改革开放以前,属于杭州郊区。往西,是当年杭州的菜篮子四季青,现在成了CBD钱江新城。

    和所有的城中村一样,御道村也曾为进入这个城市的人提供了一个“落脚点”。

    村民们,自然也看到了商机。

    “三叉、五福、定海先后拆迁,那里的服装厂便迁来了御道。基本上,那个年代,家家都有小作坊,楼上还要住二三十号工人。”就拿章宝兴家来说,最初房子只有3层,后来经过加盖,拆迁前,房子变成了4层半。

    订单来了,作坊忙到半夜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环境吵归吵,但租金是实打实的。“包括作坊和出租房,一年能挣20万元。”他说。

    和杭州目前剩下的246个城中村一样,由于没有整体规划,御道村里的楼与楼的间距越来越小,最后都成了“握手楼”。

    间距太小,房间光线极差,很多房子需要24小时开灯,否则屋内根本看不清。此外,房子的隔音和空气也不好,外面巷子里垃圾混着污水,如果隔壁有人做饭,窗户更得紧闭,不然屋子里都是油烟的味道。

    拆迁之前,小小的御道村里住着2万多外来务工者。

    七年后回迁 村民住进江景房

    在外过渡的日子是难熬的。

    “搬家那一年,我们家添了小孙子。最早在九堡租房子住,后来九沙大道整治,小宝宝睡不好,就搬来了三新家园,面积少了一半,租金涨了一倍。”章宝兴说。

    60平方米,住进了一家五口。

    “想学电脑也只能作罢,没地方啊。”他说。

    熬过了三年又三年。

    今年10月,御道家园样板房开放参观,这一看,大家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看房现场人头攒动,不少亲戚朋友都会过来寒暄讨论两句,大家一起合计选什么样的户型。

    此后的一个月里,申报摇号成为村里人的头等大事。

    当年拆迁时章宝兴第一个签约,七年后选房他也是头一个。“落在后面的,肚肠都要悔青了。”

    最终的数据是,一共完成货币化回购325人,回迁安置房总套数1335套,以98.61%的选房率圆满完成了回迁安置工作。

    “得有个自己的书房,买台新电脑,打一个大书柜,家里总要有点文化氛围嘛。”章宝兴的幸福,已经来临。一路之隔的五堡、六堡、七堡和红五月社区,他们的改造,正未完待续……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余琼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