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所在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7年专题>桐庐县>
生态之基幸福坚守
发布时间:2017-03-17 10:09:36 星期五

    桐庐在变,也不在变。

    不变的,是“生态立县”乃根基所在;变的是,随着根基越来越扎实,《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越来越美丽。

    “来过一次,就被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所陶醉了。”“住在这个山明水秀的生态型宜居城市,我们感觉很开心。”无论是各地游客,还是新老桐庐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最有说服力。

    五年来,桐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奢侈品、易碎品,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努力守护着潇洒桐庐郡,努力将桐庐人民的生活绘成幸福的原色。

    我们围绕着“每条河道由能游泳向能饮用转变”、“全年空气质量以优良天数为主向优质天气为主转变”、“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标准由试点区向示范区转变”目标,在清水治污、资源保护、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全方位打造“美丽桐庐”。

    走进富春江镇芦茨村,青山脚下,明秀清丽的芦茨湾,一座精致的吊桥将水湾两岸连接起来,岸边青山连绵,水中鱼虾畅游,是一处天然的氧吧,更是避暑乘凉的佳境胜地。

    因其常年水质清澈,岸边风景如画,当地村民家家户户开起了农家乐。还未走近,就听到里面传来的欢笑声。走近一看,这里生意真不错,游客有的惬意地喝茶、听音乐,有的吃饭、打牌,有的肆意欣赏这天赐的美景。

    继2014年基本实现全域可游泳目标,截止目前,我县水环境总体稳中向好:全县83条河流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其中I~Ⅱ类水质河道数量基本维持在80%以上。富春江出境水质连续10年优于入境水质。

    本着“抓大不放小”的原则,我县积极开展小沟、小溪、小渠、池塘等小微水体整治工作,进一步净化水系“毛细血管”。

    在分水镇富源村,刚刚完成生态化修复的官塘,原来是一座臭水塘,经过清淤、截污纳管和生态化修复,如今池边倒挂杨柳、红叶石楠相互映衬,池中美人蕉与喷泉融成一景,池塘面貌焕然一新。

    与久久为功的治水一样,治气也是一场“持久战”。

    既有汇丰生物、信雅达热电等企业持续加大技改力度,也有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控制秸秆焚烧等工作合力。其中,全县今年已新投、更新公交车10辆、出租车50辆。值得一提的是,14个乡镇(街道)开展的“双无”(无燃煤锅炉、无工业烟囱乡镇)创建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今年1~11月,我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合计314天,优良率94.0%,与2015年同期相比优良天数增加16天;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7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16.3%。数据显示,在9月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考核中,我县PM2.5均值浓度最低,位列全大市第一。

    看得见的碧水,呼吸得到的清新空气,让在桐庐工作生活的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幸福感。而在这幸福感的推动下,生态自觉不断提升。

    创建无保洁员村是我县一大创举。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在农村鼓励村民做好垃圾分类、房前屋后卫生管理,推动农村环境自治。

    在旧县街道母岭村,村委会推出星级评定制;鸿儒村,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率先责任包干;莪山畲族乡龙峰民族村,发给农户的垃圾袋都编上了号……各村高招迭出,新农村变得靓丽无比。

    再好的绿水青山,不去好好用好它,它只是风景,没有别的价值。桐庐在动绿水青山的脑筋时,以打造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为抓手,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做文章。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全面融合、渗透到了一产、二产和三产中,美丽环境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这一过程中,老百姓乐享持续释放的生态红利。

    以民宿产业为例,从“星星之火”逐渐成为“燎原之势”,生态是基础所在。2015年全年民宿接待游客267.2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1.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20.5%。可以说,民宿产业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配套,更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农民增收致富打开了新的路径。这何尝不是生态红利所在。

    收获金山银山的桐庐人,仍在用心呵护着赋予他们财富的绿水青山。朝着美丽中国桐庐样本的目标,桐庐的生态梦仍在继续。

来源:桐庐新闻网    作者:记者 王仪楚 通讯员 应兆丹    编辑:许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