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7年专题>杭州市党员干部“廉洁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专栏>我们的家风故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7-08-09 11:30:49   杭州网

勇斗歹徒父亲的生命停止在37岁

“我的父亲叫杨海升,生前是一名警察,2003年3月15日,他在与持刀歹徒英勇搏斗中壮烈牺牲,那年我10岁。”现实中的杨烜宇,神色没有想象的那样悲情、内向,反而表现得很开朗、乐观,谈起父亲他娓娓道来,自豪地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父亲照片,照片中身着警服的杨海升有着和儿子一样英俊的面容,一样坚定的目光。

2003年3月15日下午1时许,时任临海市公安局古城派出所副所长的杨海升带领下属依法抓捕犯罪嫌疑人,歹徒李某某持刀拒捕,两名协警接连被刺伤。眼看歹徒就要逃脱,杨海升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斗歹徒,不幸被刺中胸部。杨海升紧紧钳住李某某双手,使得其他民警上前抓获抓获歹徒。他对同事说:“我有些熬不住了,现场由你来指挥。”当天下午4时许,被送往医院的杨海升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此后,临海市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公安部追认他为全国公安二级英模。

(杨海升烈士)

从前我不懂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其实当警察是我从小的梦想。”“正因为我父亲的事业被停止到了37岁,所以我要带着父亲的理想和期盼,在他战斗过的岗位上继续坚守,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1993年出生的杨烜宇,现在是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清波派出所的民警,今年是他正式从警的第三年。

而杨烜宇对父亲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不解到理解,从崇敬到追随的过程。“小时候,我特别讨厌警察,因为每次都是我和妈妈两个人在家吃饭,饭菜凉了爸爸也不会回来。在我最需要爸爸的时候,他狠心抛下了我和妈妈,那时候虽然他在外面是个英雄,但在家里却不是个好爸爸、好丈夫。”

爸爸在世时,杨烜宇中午放学最常做的事,就是跑到爸爸的单位,“因为晚上看不到爸爸,我就中午去看他。有一天下午,我从学校回家时下起了雨,我就一路跑着回家,突然间雨好像停了,原来爸爸已经到了我身后,为我撑起了伞。这件事我一直记得。

父亲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长大后,杨烜宇无数次阅读过父亲的日记,里面记录的大多数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剩下的就是对家人的关爱。每当读起父亲的日记,一个高大伟岸的“警察爸爸”形象就在他脑海里浮现。“我家附近有一个卖麦芽糖的大伯,小时候大伯经常把一包包糖送给我,爸爸对我说,最多只能拿一颗。长大了我读了爸爸的日记才知道,这个大伯是他帮助过的贫困户。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做人要善良,要乐于助人。”

(杨烜宇和他的妈妈)

2011年,杨烜宇毅然报考了浙江警察学院,他说,二十四年前,父亲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他要和父亲“做校友”。“起初妈妈坚决不同意,说警察太危险,她已经失去了丈夫,不能再失去儿子。但我和妈妈相依为命这么多年,家庭的责任她一直默默承受,我的选择她最终总会支持。”新生入学时,依例要进行红色教育。他在学校的英烈陈列馆里看到了父亲的照片和事迹,逐渐淡忘的悲痛又涌上心头,同时又有另外一种心声:“爸爸你放心,我会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好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丢脸。”

忠诚、正直、敬业、清廉 爸爸的无声教诲

大学毕业后,杨烜宇成为了一名社区民警。“一开始,我还有些委屈,因为我一直想像爸爸一样办大案子,抓重刑犯。”但是随着工作的经历,他的想法有了改变:“后来我就知道了,但凡群众的事都不是小事,基层安全是整个国家社会安全的基石,办大要案只是治标,良好的社区治安才是治本。”

杨烜宇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多少次,他顶着烈日走街串巷,一家一户地敲门,重复地做着询问、登记、录入工作,群众很不理解,还有人把他赶出了门,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耐心劝导,一次又一次上门,终于取得群众的支持。

(杨烜宇和同事在辖区巡逻执勤)

渐渐地,“小杨警官”成了社区居民的熟人。“很多群众加了我微信,有什么情况他们会主动和我联系,我现在开展社区治安工作越来越顺利了。夏天执勤,一些大叔大妈还给我买水买饮料,怕我热坏了。不过,亲热归亲热,该坚持的原则还是要坚持。”杨烜宇说。有一次他调解一个案子,一方当事人把他拉到一边单独递给他一个信封,说这一千块钱给他买点烟抽买点饮料喝,还说警民一家亲。“我坚决拒绝了,要想亲就公事公办,要送钱我就不跟你亲。”

他表示,将来从警时间长了,可能还会碰到这样的事,但是他一定会坚守党纪警纪,始终把父亲的职业操守和品行人格放在心头。 “小时候,爸爸叫我唱的第一首歌就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他一直对我说,不是自己的钱就不能拿。现在爸爸已经走了10多年,妈妈一个人在外地生活,而我一定要做一个忠诚、正直、敬业、清廉的好警察,这是妈妈的万千叮嘱,更是爸爸的无声教诲,我每天每时都不曾忘却。”

 
来源:杭州廉政网    作者:田晶 李慧倩    编辑:沈妍    
分享到: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