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赋予天堂杭州更深层次的美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10-13 12:27:22 星期五   

俯瞰大运河。记者 李忠 摄

杭州,于白墙黑瓦间挥洒唐诗宋词,于地铁车站间品读人文经典。风雅西湖、壮美钱塘的千年积淀,在今天哺育了城市精神文明华章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五年来,杭州认真贯彻中央、省委部署,始终高举精神文明建设大旗,不断建章立制,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进,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迎接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五年来,杭州厚植现代文明、深化改革创新,美丽城市涌现出一批“最美”人物、优秀党员,社会各界凝聚能量,全城全民同频共振,为建设世界名城齐心奋进。

潮平风正,杭州扬帆起航。

典型引领

打响“最美杭州”精神文化品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杭州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学习典型,持续释放先进典型的正能量,为最美现象从盆景转化为风景、风景转为风尚提供了强大引擎。

“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惊世一托,“最美司机”吴斌的忍痛一刹,“最美爸爸”黄小荣的勇敢一跃,“最美交警”吴连表的舍身一推……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榜样,像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钱塘大地,繁衍传播,汇聚和释放向善的正能量。

78岁的残疾老人顾忠根,坚持40年,在最炎热的天气里,守在爱心凉茶摊前免费为路人提供凉茶。数十年前,顾忠根的外婆在下仓桥“茶食糖果店”门口免费向市民提供凉茶;1976年,母亲又在清泰街家门口办起了爱心凉茶摊;2002年搬到锅子弄后,顾忠根仍然延续这祖孙三代的凉茶摊。10多年来,每年夏天从早7点到晚7点,他都坚持摆凉茶摊。喝茶的人不计其数,顾忠根从未收过一分钱。

因为这份善心,顾忠根被小营街道评为“最美小营人”,被上城区授予“最美邻里”荣誉,并获得第三届“最美杭州人”提名奖。

草根之美原汁原味,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影响力。杭州坚持举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最美杭州人”评选、杭州美德少年评选,聚焦在一个又一个朴实而真诚的平凡人物,通过他们的信念和人生选择彰显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让人们亲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对于当地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最美人物”,杭州更以强有力的奖励政策给予厚待、回报,引导社会风气:载着“最美司机”吴斌遗体的殡葬车绕西湖一周,全城百姓拉横幅给吴斌送行;韩美林大师给“最美妈妈”吴菊萍做雕塑;“最美爸爸”黄小荣摔断腿住院,市领导第一时间看望慰问……

这样细水长流式的熏陶,让每一位市民从心底激发出对“美”的敬重和向往,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响了“最美杭州”精神文化品牌,也汇聚起建设一流城市的道德正能量。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杭州的“红马甲”随处可见。

杭州图书馆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文化润泽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升华

古都杭州,文化底蕴非同一般。“杭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千百年来,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到大运河,杭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说引人入胜。”面对各国嘉宾,习近平主席在B20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的这番话,向世界点赞了杭州丰厚的文化底蕴。

2012年以临安为试点,率先在全国开展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也是杭州对自身文化深度的另一种探索。在这里,文艺演出、民俗表演,一项项文化遗产和技艺的展示,丰富了农民朋友的业余生活。人们不仅可以凑热闹、图自在,还能聚人心、扬正气。还有“村规民约家风”、“乡村文化走亲”,多样的方式唤醒了乡村独有的文化,更连接起一道道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脉络。

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杭州这座城市的另一个性也日益显现:大气开放。新老杭州人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使杭州精神文明建设在碰撞中不断丰富升华。作为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用自己的最美精神笑迎天下客,向世人呈现了包容开放、见贤思齐、助人为乐的城市精神。

2014年11月,拾荒助学的退休教师韦思浩洗手进入杭州图书馆看书的照片红遍了大江南北,引来无数网友点赞。顺着这位老人的言行,许多中国人重新认识了杭州:原来,她是这样一座“散发灵魂香味的城市”——每天早上,都有一些流浪、拾荒者等着杭州图书馆开门。不仅允许流浪、拾荒者入馆,也允许他们携行李入内。

除了能自由出入阅读外,流浪人员还可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看电视、看电影、上网、听音乐、接开水,甚至用书桌下的电源充电。周边工地的建筑工人,也卸下货物,捧起书籍,享受这一刻知识的富有。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包容的情怀,杭州图书馆也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顾忠根老人和他新收的徒弟要把凉茶摊继续摆下去。记者 李忠 摄

去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志愿者与外国记者。

组织推动

有法可依滋养文明土壤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杭州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自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八战略”,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部署以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推动杭州精神文明建设习惯成自然、自然成规律、规律成常态。从2011年起,对“最美现象”的培育,时任市委主要领导就作出具体部署,六年来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做下去,让“最美”从盆景变风景成风尚。

在“最美”导向之下,道德的力量突破群体、地域、行业的拘囿,传承、发扬、催生一片美丽的风景。

2011年以来,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比如,5月围绕劳动节提出“敬业”、8月围绕建军节提出“责任”、10月围绕国庆节提出“爱国”等。为了推动主题月活动更好落地,推出了“三个一”活动作为总抓手:即每月举行一个主题讲座,组织一次互动讨论,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连续13年组织开展邻居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邻里交流活动,比如,邀请中外好邻居齐诵《邻居公约》;发布邻里互助地图,为有需要的邻居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敲门日、健康日、互助日、欢聚日”,“寻找老邻居、夸夸好邻居”,邻里圆桌会,美食百家宴等一系列活动,都吸引了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了新型邻里关系建设,也涌现了一大批 “好邻居”、“最美家庭”。

礼貌待人,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城市的友善。杭州“市民大学堂”系列讲座,请专家讲国际礼仪,还编写了《杭州市民待客指南》等教材,向全市单位、社区发放8万多册。在窗口单位办了130多场关于“优礼”的培训,进社区做了1000多场礼仪讲座,还有5万多市民家庭参加了“优礼”教育数字课程。

礼让斑马线成为杭州领航中国的一大亮点;先下后上乘地铁、排队守序乘公交、排队等候上电梯、市区禁止鸣喇叭、禁燃烟花爆竹、文明敬香等社会主义新风尚已成为这个城市心照不宣的公序良俗。这得益于一系列的法制规范——

杭州坚持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2012年制定并实施了《杭州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是全国首个出台城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副省级城市。

2015年出台了《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这在全国也是最早的城市之一。从此,在杭州,救人者无须自证清白,“礼让斑马线”也写入地方法规。同时,杭州的文明工作纳入了政府考核体系,接受监督打分。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出台道德模范关心关爱政策,制定了《杭州市道德模范关心关爱制度若干规定(暂行)》,对困难道德模范从制度上予以关心关爱和帮扶。

全民参与

点燃精神文明燎原之火

2017年2月公布的“2016年度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显示: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为84.63分,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3年递增。司机在斑马线前一脚刹车,传递着一种人文精神;而行人的一个微笑和点赞,则体现出一种和谐融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场景习以为常,构成了杭州这座城市特殊的文化内涵。

在杭州,人与人之间无不传递文明与友善,于细微处彰显一座城市宜居宜人的气质、多元包容的胸襟与共同提升的愿景,是精神文明伟业中的动人成果、温暖篇章,正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一种现代新风尚。

学雷锋不拘于3月5日这一天——2012年起,杭州将每月第一个周六定为“学雷锋为民服务日”,定期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高水平的志愿服务者比比皆是:原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寿生岳,退休后牵头组建了一支免费医疗服务队,不开处方、不打针、不卖保健品、不收费,只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退休医生们轮流为居民量血压、解读体检报告、给出健康建议、开展科普讲座。

高水准的志愿服务已成为西湖“第十一景”。在西湖‘微笑亭’,走心走脑的服务手册有着10多个不同的定制版本,按需派送、精准投放,其受欢迎程度之高,已算得上是手册界的流量大王:活泼幽默的手绘版西湖地图,在国语人群中是抢手的旅游手信;日语、韩语、英语版本的手册,令国际游客宾至如归……留言本上,天津的朋友不吝点赞:“感谢西湖边微笑亭No.1号亭的热情服务。本人从南方走至北方所见到最好的服务志愿者”;“非常感谢,谢谢你们神奇的茶,谢谢你们为大家保存维护这么美丽的湖。我给杭州最美好的祝愿!”

柔软而有温度的善举不断涌现在杭城街头。高考时节,无数出租车、私家车,义务加入护送学子赶考之路;每周六晚孔胜东都会在中山北路免费修理自行车、电动车,义举坚持数十年,从一个人扩充到一支队伍;彩虹社区的董小红开设了“义务理发室”,除了为老人服务,她还每月两次去儿童保健医院,为有需要的小朋友理发;“一杯水”公益组织为在高温下的环卫工人等户外作业者免费提供饮用水和短暂场所……

西子湖边、钱塘江畔,大街小巷、交通路口,车站码头、街道社区,随处可见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犹如星星点灯,照亮了许多人前行之程、回家之路,更为杭城街景增辉添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闪亮旗帜。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赵芳洲 孙磊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