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济南考察海绵城市建设的报告
为全面学习国内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更好推进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各项工作,市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区海绵办、设计单位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一行8人,对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济南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细致考察。现将本次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在济南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济南市市委党校技术示范点、金鸡岭山体改造、历阳湖水系构建、鲁能领秀城十区小区改造、二环南路和旅游路东段建设等项目,并与济南市海绵办、市城投集团负责人就工作机制、制度建设、资金运作和技术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座谈和深入交流。
考察交流中,对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效推进和PPP运行模式留下了深刻印象。济南以系统谋划、统筹建设、创新运作、高效管理的思路,围绕2017年底完成39km2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2020年完成62km2推广区满足全市25%以上建设用地建成海绵城市的发展目标,针对泉水枯竭、内涝多发、水源不足、水质污染等突出问题,结合棚户区改造、山体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从领导、资金、政策、项目、工作上给予强有力保障,在实践过程中探求海绵城市建设策略,为在建成区范围的全面铺开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并对企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考察,考察组成员普遍感觉开拓了视野,振奋了精神,对学习先进、查找差距、加快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二、济南海绵城市建设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济南市成立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领导小组,采用集中办公,横向推进以项目部为主体,纵向突破以办公室职能组为重点的矩阵式组织管理架构,管理体系与杭州有比较大的差别,济南在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与杭州有很大的差异,但其探索形成的海绵城市建设的许多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值得杭州认真学习借鉴。
1、城市概况及济南海绵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济南以“泉”闻名, 2014年底建成区面积383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多年平均降雨量665mm,且雨季相对集中。南部为泰山山地,北部为黄河平原,地形复杂多样,南部陡降、北部平缓,地势南高北低,南北高差达130余米;水文地质特殊,南部岩溶地质,渗漏带广泛分布,雨水入渗条件优越,北部岩浆岩阻隔,将渗入地下的雨水续存,转化成为地下水。问题集中,主要表现在泉水枯竭(泉水面临停喷危机,泉域补结区硬化面积逐年增加,减少了泉域地下水的降雨入渗补结量)、内涝多发(地形复杂多样决定)、水源不足(供水与保泉矛盾突出,为保持泉水常年喷涌,限制地下水开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290m3,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作为主要水源地的黄河位于城市西北部,受南高北低地势影响,城市东部发展受到限制)、水质污染(径流雨水污染严重、老成区有158km雨污合流管)等方面。
济南为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结合实际情况将主城区兴隆大明湖片区列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面积约39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南倚群山、北靠泉群,位于坡地与平原结合地带,在用地构成上具有新、老城区典型性,是萎缩版的济南城区。截止目前,总投资78.31亿元43个大项(包括建筑小区工程项目7个大项,园林绿地工程项目4个大项,道路交通工程项目9个大项,城市水系统工程项目20个大项,能力建设项目3个大项)已经全部完成立项,其中41项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42.33亿完,占总投资的54.05%,已完工面积20.19平方公里,占的51.76%。
2、主要做法
做法一: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管控,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工程建设,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济南在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问题特征非常明显,集中表现在水资源匮乏和洪涝易发两个方面,济南海绵城市建设突出这两个方面,兼顾地表水体水质问题,特别在“渗、滞、蓄、用”方面做足文章。
济南市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生态岸线恢复长度、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雨水资源利用率、水环境质量等方面考核指标上建立工作目标,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划定排水分区,分解目标到各排水分区,统筹规划各项系统工程;编制试点区域专项规划,将排水分区指标分解落实到地块,通过源头减排系统、传输过程控制和末端蓄排系统三个层面规划管控,明确工程布局、规模,为海绵城市项目落地提供依据。
在工程建设方面,以高架桥收水箱为代表的二环南路建设工程和历阳湖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无疑是雨水资源利用、补结地下水并解决泉水枯竭等方面的典型代表。历阳湖位于济南南部金鸡岭以南,为历阳河源头天然山体冲击沟,是济南市20余个强渗漏区之一,存在渗漏区被渣土填埋、天然渗水区功能丧失,乱排污水及未处理的初期雨水汇入污染了渗漏区,非汛期无清洁水源补充地下水等三大问题,下游趵突泉泉水面临停喷危机。为此,济南市实施了历阳湖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施以下工程措施:一是非汛期引水补源,汛期拦坝蓄水就地下渗,设置三级提升泵站将下游大明湖弃水调至历阳湖渗漏区,实现活水补源的目标;二是清理建筑渣土,建设生态缓坡,提高雨水渗透量,恢复渗漏区功能;三是建坝拦蓄,减缓洪峰下泄,缓解城市防洪压力;四是完善周边雨污水管线,截污并网,消除黑臭水体,提高河道水质。该工程建设绿地约20000m2,增加水面30000 m2,将历阳湖建设成为集补源保泉、防洪滞蓄、生态景观、休闲游憩一体的市民乐园,实现蓄水60000 m3,每日下渗量约为10000 m3,实现了促渗保泉目标。
做法二:民生为本、因势利导,以海绵城市建设为龙头,统筹实施棚改、旧改及四供两排改造提升。
考察发现,济南市区的山体覆土厚度普遍不大,绿化稀疏景观差,针对实际情况,在金鸡岭山体海绵城市建设中,以山体截蓄植被恢复为主,采取水平阶、旱溪、鱼鳞坑、生态塘等措施,吸纳约2000m3雨水,控制雨水就地滞蓄、入渗,减少雨水径流外排,建设截洪沟,消除了马路行洪问题;通过景观水系、透水铺装游步道和健身广场的建设,将其建设成为老百姓休闲游憩的生态景观公园。
老旧小区海绵改造工程,同时解决绿化稀疏、活动空间少、停车难、房屋漏雨、环境脏乱差,小区环境配套缺失严重等问题;方式上采取“1+N”模式,即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龙头,同步实施供水、供热、供电、排污、弱电等建设改造与完善工程,避免重复建设。
做法三:转变传统动作思路,PPP工程按流域打包,取得连片效应
济南PPP运作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运行模式,有经验更有教训。在2015年8月之前,采用按照单个项目简单分包的传统工程方式,2015年9-10月,升级采用就近工程整合为一个项目包的方式运作,形成初步统筹,该两种方式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项目碎片化难以形成连片效应,另外,社会资本追新逐利,太过关注收益;经过探索研究,2015年10月以后,采用按流域打包的PPP运作模式,以流域、汇水分区统筹打包项目,将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改造、水系治理项目纳入其中,统筹项目全生命周期,兼顾存量、新建工程,政府参股10%握有否决权,余下90%交由社会资本统一动作。在取得连片效应的同时,方便整体考核且降低了海绵城市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
三、学习考察启示
济南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探讨、研究,也给了我们一定启发。
1、打破常规,高效推进
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成效明显。其中,39平方公里试点区项目共43个大项,目前已完工面积20.19平方公里,已完成试点区范围51.7%目标。这得益于济南市委、市政府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头等大事,市、县、区各有关部门对目前工作的充分认识,落实国家三部及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加大推进力度和速度,强化创新担当意识,全面深入开展宣传引导,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打破常规,高效推进。
2、机制创新,制度完善
不断追求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在成立“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挥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上,领导小组集体办公、常态督查;建立 “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制度”、“组织管理与推进实施方案”、“挂图作战工作制度”、“工作联络单制度”等一系列海绵城市相关制度体系,实行市委市政府的常态化督查督办机制。目标责任、工作联络、专项审查、常态督查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强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规划引领,技术指导
济南市对海绵城市建设强调规划引领,注重规划管控环节。通过《济南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规划管理技术导则》、《济南市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等一系列规划建设管控导则及管理办法,从规划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进行控制分解,建立《济南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专项审查制度》,委托专业咨询单位,对试点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在规划许可阶段和施工图审查阶段对方案和施工图进行审查,形成审查意见表,并作为施工许可的前置条件,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017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