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中小海绵措施,构建多维度海绵体系
发布时间:2018-08-03 13:47:44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钢筋水泥的“灰色基础设施”,开发强度高、下垫面过硬、水文循环改变、自然生态破坏、雨水快排快泄,径流峰短流急,导致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风险、水文化消隐等一系列问题。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经历过一系列水危机,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绿色基础设施(GI)、澳大利大的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等等。引进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将传统的“末端治理”推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小海绵是指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小海绵解决大概率、小降雨事件的雨水径流;中海绵是指传统雨水管渠系统将小海绵溢流的雨水外排至河道等自然水体,保证设计场地安全,中海绵解决中概率、中降雨事件的雨水径流;大海绵是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大海绵解决小概率、大降雨事件的雨水径流。

过去几十年,我们不是没有做海绵措施,河道、水系、道路建设等等都是海绵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大海绵的受纳水体,没有中海绵的传统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无从谈起。针对目前的多维度海绵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方法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面临木桶效应,应该拾遗补缺。如果短板是源头控制,对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雨水产汇流形成的地区)着手,实现有效的“径流控制”,即从形成雨水产汇流的源头着手,尽可能将径流减排问题在源头解决。如果转输过程有问题,应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延缓或者降低径流峰值,避免雨水径流的“齐步走”。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排水系统管理的一大进步,可以说城市排水系统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排水管网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的矛盾转化为多维度海绵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我们要长期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来源:   作者:李家杰   编辑: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