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热点专题>2017年专题>砥砺奋进勇力潮头—开好党代会迎接十九大>头条新闻>
浙江医改解民生难题 百姓不出县乡享优质医疗服务
 
2017-06-05 11:33:22   杭州网

这是一道民生难题。

它关乎小康,牵动万千百姓;它复杂敏感,涉及多个层面——上大下小的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和上小下大的群众就医需求,怎么平衡?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探索之路上,一种“浙江解法”写下浓重一笔。近日,全省首个高水平医疗联合体改革示范区项目落户衢州,当地百姓不出县乡,便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这是浙江医改质的飞越,是“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纵向延伸。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思考中,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在实现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的基础上,作出“双下沉、两提升”的重大决策。

回望来路,“双下沉、两提升”,提升了基层百姓的幸福感,提振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自信心,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浙江样板。

放眼浙江,“双下沉、两提升”,正勾勒出一条条稳步上升的民生曲线。

持续下沉

万千百姓的幸福线

如何让基层百姓不再为了手术、复诊来回奔波?针对这样的“痛点”,在浙江,数以千计的医学人才沉入基层,一座座城市医院带动县级医院转型升级,消除了万千百姓“看病难”的心病。

今年春天,淳安“轮椅女孩”汪凌莹一家终于不再辗转各地。

就在家门口,浙江省人民医院“下沉”至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组,对她的先天性脆骨病进行会诊,三天之内,顺利将她转诊至省人民医院,并如期接受手术。

很快,这一暖心故事传遍网络。在这背后,一张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惠民之网”已经铺遍浙江各地。

过去一年,共有来自省市级三甲医院的7696名专家下沉至全省各地,每家县级医院平均有10名左右城市医院的医务人员常年坐诊。

每周,一辆辆载着专家、奔赴基层的长途大巴车成为各家省级医院的一道风景线。近年来,这些车辆带来的不只继续下沉的医务人员。

在基层,完成一台冠状动脉造影术需要多久?“15分钟。”浙江医院院长助理、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礼江告诉记者。去年底,一台价值700万元的进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入驻浙江医院平湖分院,当地患者“足不出县”便能享受顶级医疗服务。

在基层,“高精尖”的微创手术能够占比多少?“8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马亮自信满满地说。在对邵逸夫医院武义分院帮扶过程中,医院首创骨干医师“导师制”培养模式,如今,医院泌尿外科内镜手术比例达80%。

目前,15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39家市级三级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开展合作办医,实现对全省县(市、区)全覆盖;8家省级医院利用3.05亿元自有存量资金与县级医院共建12个专科(专病)中心。

“沉”下来的人员、资金、资源和技术,最终勾勒出一条让老百姓省心、省力、省钱的幸福之线——目前,全省87%县市的县域内就诊率超过80%。通过“双下沉”工作的全面实施,这一比例正在向90%迈进。

分级诊疗

争分夺秒的生命线

这是一场72小时的生死较量。

去年2月16日,浦江县大畈乡建光村的3名孩子离家外出玩耍后失联,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19日,3名孩子被找到,随即被送往浦江县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浦江分院)。浙大一院的12位专家赶赴浦江会诊,除其中一名症状较重的男孩被转至浙大一院ICU外,其余两名儿童都在浦江当地接受治疗。

“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最终指向是什么?是分级诊疗,是“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市县”的愿景。

这是一条上升的曲线——去年,全省11个市全部纳入国家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6年门诊量较上年同期增长6.34%。

这是一条放缓的曲线——近年,省市级三甲医院服务人次呈现增长放缓趋势,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

一升一缓的两种格局,是“双下沉、两提升”在医改深水区蹚出的一条有特色、有影响、可借鉴、可推广的新路子。这条路,为多元化探索分级诊疗夯实了基础。

在仙居,“省立同德医院疑难病例网络会诊中心”落户仙居县中医院,全新的“云下沉”模式,打破空间限制,预约挂号、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示教研讨等工作都通过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沉”在了当地。

在宁海,已有50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专家相继下沉至宁海妇幼保健院,试管婴儿的前期检查与治疗被留在当地。数以百计家庭得以受益,免除舟车劳顿。

如何稳固分级诊疗模式?如何让“双下沉、两提升”从“输血”迈向“输血”和“造血”并重?这其中,人才成为关键词。

2013年开始,杭州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曾红萍有了一位来自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级导师。3年来,她每隔两周就跟着导师查房、门诊,这种“零距离”的培养让她的业务水平快速提升。

在浙江,省级专家在基层医院的传、帮、带,找准了一个支点,撬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去年,15家省级医院共下沉副高以上专家1627人次。

目前,全省每年定向培养本地户籍基层卫生人才1500名左右。2013年至2015年3年间,全省已招聘万余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未来3年,还将继续实施万名医学院校毕业生招聘计划。

人才“请进来、送出去”,铺设了条条联动省市县乡、争分夺秒的生命线,提升了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

长效机制

医疗改革的延长线

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将浙江的“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一路探索,浙江谨记“人要继续下、面要继续推、机制要建立起来”的要求,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撕开了一道口子。

患者满意度从86.4%提升至93.8%!这是长兴县交出的一份缓解“看病难”成绩单——作为全省综合医改的先行先试县,近三年,长兴县先后投入7亿多元完善基础设施,4家乡镇卫生院获评“全国满意乡镇卫生院”。

住院床位从40张增加到96张!这是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心卫生院交出的基础设施改造成绩单——自启动“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以来,卫生院先后投入3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直接造福周边3个乡镇的11万人口。

4年多来,“双下沉、两提升”经过“试点先行、稳步展开、全面推进”三个阶段的努力,已经逐步把城市医院的人、财、物“沉”入最基层、最偏远的乡镇卫生院。

去年,省级医院托管的47家县级医院与29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医疗合作,探索医联体建设,实现规范化下沉50%以上的目标,也实现了“两个全覆盖”——省级医院资源下沉对26个原欠发达县的全覆盖;城市三级医院资源下沉对县(市、区)的全覆盖。

因为有了这“两个全覆盖”,“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深入浙江大地,惠及山区、海岛,描绘出了一条构建长效机制的延长线。

这是看得见的改变——合作办医县级医院的Ⅲ类以上手术从2013年的平均1432台次增加到2016年的平均2043台次,增幅达42.67%。

这是从无到有的突破——合作办医县级医院的微创手术从几乎未开展到全面开展,2016年达4.6万例。

幸福线、生命线、延长线,三条线凝聚成一种力量,交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浙江答卷”;积淀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坚持;描绘了“全面建成卫生强省、全力打造健康浙江”的美好明天。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陈宁    编辑:余彦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