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 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7-04-01 10:42:06 星期六   

    当前,浙江全面跨入“十三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在这样的节点上,全省“五水共治”工作视频会议作出新的部署,省委书记夏宝龙在充分肯定“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两年多来取得的成绩后,强调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只迈出了“五水共治”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任务更艰巨、使命更伟大。他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动员令:坚定不移地把“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全力夺取“五水共治”的新胜利,坚定朝着“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目标强力推进、奋勇前进、高歌猛进。

    “五水共治”,永远在路上。一方面,“五水共治”成就有目共睹;另一方面,面对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模式累积下来的生态欠债,“五水共治”任重道远。关键的节点,尤需继续奋进、狠抓落实,将“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

    将“五水共治”作为省委、省政府贯彻“八八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绝非偶然,而是饱含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抓住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五水共治”,是贯彻“两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治省兴省的关键之策,是倒逼转型的铁腕重拳,是百姓点赞的德政工程,是协调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探索,抓“五水共治”就是打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的“基础桩”,就是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头戏”。对此我们要有深刻认识,全面把握“五水共治”重要意义,翻篇归零再出发。

    将“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要把握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科学治水的“衣领子”。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一方面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消除污染源;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发展七大万亿级产业,做强做精历史经典产业,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万亿级产业。特别是“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和“浙商回归”这关键三招紧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相互支撑,形成合力。

    将“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要把握好补齐短板这个统筹治水的“发力点”。相对于城市治水,农村治水是短板;相对于内河治理,近海治理是短板;相对于岸下治理,岸上治理是短板;相对于上游源头,下游平原是短板;相对于河段治理,流域治理是短板;相对于基础建设,管理运行是短板;相对于资金投入,治水科技和治水人才是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找准短板、精准发力、科学施策、均衡发展,“五水共治”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将“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要把握好构建体制机制这个长效治水的“定海针”。一些地方的黑臭河治理后出现反弹,一些地方“河长制”形同虚设,折射出治水长效体制机制的薄弱。注重长效,整治就要触及源头,清“三河”、挖淤泥、截污水;建设就要加强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供给;管理就要狠抓“河长制”落实,健全监督考核,强化追责问责,完善流域治理协调机制。长效体制机制的建立,须及时消除治理过程中的反弹和漏洞,避免破窗效应。

    今天的浙江,因水而闪耀灵性的光芒。“五水共治”,这一魄力罕见、工程浩大的治水行动,使浙江赢得一张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金名片”。面对清水涟涟和百姓点赞,曾经的阵痛、艰苦的攻坚都值得。迎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斗志昂扬、比学赶超,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弘扬大禹治水精神,誓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书写“两富”“两美”浙江新篇章。

来源:浙商网   作者:   编辑:程慧雨